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06]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01]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05]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0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34]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07]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52]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48]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61]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66]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57]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9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W1文学频道 >> [专题]w1古典诗词 >> 正文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竟源于佛教,人人都会说,真正含义却很少人知道
     
    [ 作者: 赵朴初   来自:网络   已阅:1687   时间:2022-4-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4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赵朴初先生说:不了解佛教文化,就不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加入中国,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简直如空气一般。我国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与佛教相关的条目也是数不胜数。下面带您盘点一些跟佛教有关的成语!

        文/赵朴初

        头头是道

        “头头是道”原是禅语,指得是开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内外打成一片,乃至吃饭穿衣、挑水打柴、一举一动,开口闭口,无一事不与“妙道”冥合,所谓“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续传灯录》)”。

        古代诗人常用“头头是道”来形容通灵入妙的化境、禅趣。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学诗有“三节”功夫,“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

        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中称誉杜甫《红樱桃》诗谓“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

        头头是道,后亦用来形容语言、举动左右逢源,无一不合规矩。

        恍然大悟

        《观无量寿经》:“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得无生忍。”《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单蒙指教,豁然大悟。”后作“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完全明白了。

        《红楼梦》第九五回:“王夫人也进屋里来了,见他这样,便道:这不用说了。他那玉原是胎里带来的一种古怪东西,自然他有道理。想来这个必是人见了帖儿照样做的。大家此时恍然大悟。”

        《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安老爷这才把此番公子南来……因此辞官亲身寻访的话,从头至尾说了一遍。邓九公这才恍然大悟。”

        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如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

        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

        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外取法”。“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如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

        千差万别

        “差别”与“平等”相对,本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范畴。后禅宗将“差别”衍为“千差万别”,谓天地间的万物品类繁多,区别很大。

        如《景德传灯录·文遂》:“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意谓“千差万别”与“平等无异”是同一本体,“差别”即“平等”。

        庄子也说过:“以不平平之,其平也不平。”也写作“万别千差”。如《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四天之下,万别千差。一时明了,便能握金刚王宝剑,七纵八横,受用自在,岂不快哉!”俗语中多用之。如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而身心所从来,又有遗传、时代、周围、教育等等,尤其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泥牛入海

        泥牛,即泥土所作之牛,俗称“春牛”。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立春前一日,官府用泥土做的春牛置于府前,至立春日绝早,用红绿鞭击之以迎春,并预示春耕之早晚。如唐卢肇在谪连州时书《春牛榜子书》说:“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用春牛!”宋刘蒙叟有诗句云:“村妇祈蚕分面茧,老农占岁说泥牛。”这是以迎春牛乞丰年的一种风俗。

        但泥牛入海一词,乃源于《景德传灯录》卷八:“洞山(良介)又问:‘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五灯会元·元日禅师》说:“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用泥牛入海一词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

        随机应变

        “随机”一词最早见于佛典,如“随机说法利众生”(《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适化无方,随机隐显”(《戒疏》卷一上)等。

        “机”皆指众生根机、根器、根性而言,以众生根机各别,必须随其根机,为彼说法,方能领解,各得其益。后多泛指随着时机或情况的变化,灵活应付。如茅盾《腐蚀》:“大有视我为‘同道’,属于他们一伙似的。我当然随机应变,不但夸大了我与舜英的关系,而且暗示着我也参与密勿的。”

        一知半解

        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的直接体认,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反对执著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二解”。如唐灵祐《沩山警策》说:“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粪,比喻那些虚妄的“知解”。后人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

        宋严羽说诗,好用禅语,其《沧浪诗话·诗辨》谓:“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鲁迅在谈到学外语时,也用了这个词。他指出:“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

        一丝不挂

        “一丝不挂”之“丝”有两解。

        一解为一绺衣饰。

        如《无灯会元》卷十二:“诸上座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绺丝。”

        另一解为一根钓丝。

        如《五灯会元》卷十四:“僧问:‘一丝不着时如何?’ 师日:‘合同船子并头行。’ ”

        意思是说,“一丝不着”便达到了船子和尚超脱的境界。船子和尚有诗偈云:“金鳞不遇空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钓竿折尽重栽竹,不计功程便得休。”

        可见“一丝不挂”本是禅语,譬喻超然洒脱,绝无患得患失的念头,丝毫不受尘俗牵挂,是很高的修持境界。

        后世把这个词用以泛指毫无牵挂,如《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说:“把世情荣枯得丧看作行云流水,一丝不挂。” 也有的干脆直指赤身裸体。如《夷坚丁志-李氏红蛇》中有“披发裸体;一丝不挂”的句子。

        想入非非

        俗称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想入非非”。如端木蕻良《曹雪芹》十九:“霑儿就爱想入非非,不理他也就没事了。”

        此语出于佛经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处”。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无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为最高,又名“有顶天”。

        《楞严经》说:“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另据《俱舍颂疏·世间品三》说,此天据诸天之首,其中众生定力深湛,已经没有下地的“粗想”,但也并非暗昧无想,而是还有“细想”,故称“非想非非想天”。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因缘”的真实含义,很多人都误会了![511]

  • 参访寺院:“佛”、“如来”、“世尊”是同一个意思吗?[822]

  • 很多人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却不知其含义[1324]

  • 万行法师:中国文化的四个阶段:层层递进,找到自己[1371]

  • 人间佛教为圆融——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再探[1838]

  • 从北纬3O°纬线上走来的"大别"山南江北"葫芦村落"[3894]

  • 神秘三十度纬线与大别山塔水桥村落文化[3628]

  • 佛教中国漫谈之1.一句阿弥陀佛传承的是文化[2258]

  • 礼佛三拜之含义[2094]

  • 圣辉法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佛教不能缺位[2255]

  • 赵朴初佛教“三自”思想论析[2239]

  • 陈寅恪: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2860]

  • 简谈佛教解脱的含义和次第[2483]

  • 在大相国寺感触历史与文化[2541]

  • 大别山:一座得“山水”名扬天下的自然与文化复合型博览园[9245]

  • 峨眉山:  一座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佛国天堂"[9654]

  • 二?不二?揭秘佛教中“不二”的真实含义[2542]

  • 中国"观音学″与"中国化″观音文化信仰蕴涵[6511]

  • 如何契入佛经和祖师的著作[1690]

  • 最常见佛教词汇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真正的含义![167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