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5]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6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24]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3]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68]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4]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0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6]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0]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6]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细说《水浒传》中的佛教职称,原来佛门管理这么讲究
     
    [ 作者: 如意   来自:网络   已阅:1820   时间:2022-4-3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4月3日  佛学研究网

        在古代禅林中,不同的堂口都有不同职称的僧人来担任,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就有不少章节提到禅林中的佛教职称,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是我们熟知的。

        在《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对禅林中重要的佛教职称作了介绍。本回讲述了鲁提辖因路见不平,三拳打死郑关西之后,逃到代州雁门县,遇到当初被他救下的金老父女,并在金老女婿家躲避几天。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鲁提辖在金老女婿赵员外的指点下来到五台山出家为僧。

        鲁提辖与赵员外一起坐两乘轿抬上山来,赵员外提前让庄客去五台山向智真长老通报。小说中有一段描述:

        到得寺前,早有寺中都寺、监寺,出来迎接。两个下了轿子,去山门外亭子上坐定。寺内智真长老得知,引着首座、侍者,出山门外来迎接。赵员外和鲁达向前施礼。智真长老打了问讯,说道:“施主远出不易。”

        赵员外答道:“有些小事,特来上刹相浼。”

        智真长老便道:“且请员外方丈吃茶。”

        赵员外前行,鲁达跟在背后,当时同到方丈。长老邀员外向客席而坐,鲁达便去下首坐禅椅上。员外叫鲁达附耳低言:“你来这里出家,如何便对长老坐地?”

        鲁达道:“洒家不省得。”起身立在员外肩下。面前首座、维那、侍者、监寺、知客、书记,依次排立东西两班。庄客把轿子安顿了,一齐将盒子搬入方丈来,摆在面前。

        在这段小说原文中,谈到寺院中担任都寺、监寺、首座、维那、侍者、知客、书记等不同职务的僧人迎接并接待赵员外的场面。

        都 寺

        “都寺”为都监寺之略称,或称都管、都总,是督管全寺庶务之职称。《敕修百丈清规》卷下《两序章》“东序知事都监寺”条云:“古规惟设监院,后因寺广众多,添都寺以总庶务,早暮勤事香火,应接官员施主,会计簿书,出纳钱谷,常令岁计有余。”

        监 寺

        “监寺”即总领众僧之职称,为一寺之监督。都寺古称监院、院主、主首、寺主,后为特尊住持而改称此名。又一般俗称为当家。

        古代禅林中,在唐代设监院一职掌理全寺之事务。至宋代,因寺广众多,将其职权分予都寺及监寺,未久,监院之名亦改为监寺,多以西堂、首座、书记等担任此职。据《禅苑清规》卷三“监院”条所载,监院须负责应对官吏、参辞谢贺、吉凶庆吊、探访施主、借贷往还、筹计一寺岁用、备办米麦酱醋等,乃至营办年节各大斋会等。

        可见,丛林中最早只设监院一职,宋代以后将监院职权分给都寺和监寺分别负责。两者其实都是监院的别称,只不过分担的事务有区别而已。

        首 座

        “首座”又作上座、首众、第一座、座元,即居一座之首位而为众僧之表仪之人。“首座”通常由年高腊长、德行高深的僧人担任。“首座”可分为前堂首座、后堂首座、立僧首座、名德首座、却来首座等数种。于僧堂内出入板之前半段统领大众的僧人,称前堂首座;于出入板之后半段统领大众的僧人,称后堂首座。

        于首座头首之外,别于西堂或前堂,就耆宿中择其有道博达之人,敦请为众开法的僧人,称立僧首座。于前堂首座中,择其名誉德行特出的僧人,称名德首座。一度曾任首座之尊宿,后又受住持礼致,再度任首座之职,称却来首座。此外,僧堂内首座之座位,称首座板,或首座床、首座单。

        维 那

        “维那”又作都维那,旧称悦众、寺护。“维那”为寺中统理僧众杂事之职僧。“维那”中的“维”,纲维,统理之义;“那”,意译授事,即以诸杂事指授于人。

        如《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曰:“十诵中,时僧坊中无人知时限、唱时至及打揵稚,又无人洒扫涂治讲堂食处,无人相续铺床及教人净果菜食中虫,饮食时无人行水,众乱语时无人弹指等,佛令立维那。声论翻为次第也,谓知事之次第,相传云悦众也。”由此可知,维那源于佛制,为掌管僧众杂事之职。

        我国古代律宗、禅宗寺院都设有“维那”一职。维那为掌理众僧进退威仪之重要职称。佛教其他宗派,维那则为勤行法要之先导,掌理举唱回向等。

        《敕修百丈清规》卷四云:“维那,纲维众僧,曲尽调摄;堂僧挂搭,辨度牒真伪;众有争竞遗失,为辨析和会;戒腊资次、床历图帐,凡僧事内外无不掌之。举唱回向以声音为佛事,病僧、亡僧尤当究心……或有他缘,或暂假出入,将戒腊簿、假簿、堂司须知簿,亲送过客司,令摄之。”

        侍 者

        “侍者”指随侍师父、长老之侧,听从其令,予以服侍之人。“侍者”通常由利根之沙弥或僧腊较短的比丘担任,其与长老(或师父,或住持)的关系最为密切,除处理杂事外,朝夕既听其教诲,复观长老道德于前后,故特受长老重视,常被视为衣钵或法席之传承者。

        侍者依其职务的不同,可分为多种。据《敕修百丈清规》载,侍者分为五种:其于佛前随侍住持者,称烧香侍者,或称侍香,亦即住持行上堂、小参、普说、开室、念诵、放参等时,在旁点香、记录法语等;代替住持负责书信往来及山门中一切文书者,称书状侍者,或称侍状;负责接待宾客者,称请客侍者,或称侍客。

        请客侍者仅限于接待住持的内客,外客则由知客接待;供奉住持汤药者,称汤药侍者,或称侍药,多由年壮、谨慎者任之;管理住持衣钵资具者,称衣钵侍者,或称侍衣,多由老成而忠勤权巧者任之,能令内外庶务通利达便。

        知 客

        知客为禅林中司掌迎送与应接宾客的职称。凡官员、檀越、尊宿或诸方名德之士来访,知客皆以香茶迎待,随即令行者通报方丈,然后引见;若为高官、大施主,当鸣钟集众在门口迎候。若为普通客人,则在知客寮接待即可。其职以接待宾客为主,故凡来客之食宿、听法、拜谢等礼法,皆由知客引领。

        书 记

        “书记”为禅林中掌文疏翰墨之职称。又称书状、记室、外史、外记。书记,原为古清规之书状,职掌文翰,凡山门之榜疏书问、祈祷之词语,悉属之。

        古代的名山大刹凡奉圣旨之敕,住持即具谢表。示寂之时,亦须具遗表。或有所赐,或有所问,具奉表进。而住持专柄大法,文字之事少有研究,故特设书记之职,主执山门之书疏。然古无书记之名,仅有书状,书记乃取元戎之幕府署记室参军之名,于禅林特请书记以职之,并非百丈禅师所设。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略述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187]

  • 佛教不赞叹没有智慧的“老实人”[328]

  • 争还是不争,佛教是如何看待“争取”的[326]

  • 佛教讲众生平等,取名为何却“论资排辈”?[354]

  •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一键打开佛教世界观[315]

  • 《封神》里的“魔”,佛教中有吗?[331]

  • “劫”到底是什么?究竟能否躲得过[527]

  • 佛教涅槃的含义[682]

  • 佛教中的端午遗俗[643]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598]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771]

  • 佛教的忏悔观[1306]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956]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826]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841]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816]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772]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911]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865]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109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