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20]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0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51]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9]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8]

  • 十问时间[162]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70]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5]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21]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菩萨的说话之道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965   时间:2022-3-13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3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菩萨的说话之道一:胸怀慈心、悲心

        很多人问我,什么是菩萨的说话之道?我认为,第一,说话首先要有慈悲心;第二,说话要有智慧。

        有一次,一位法师接见信众的时候,现场一位女居士一直在说她的儿子如何如何不好,问法师该怎么办。法师就附和了几句,说:“你孩子这么做确实不好。”当时,这位妈妈的脸色一下变得非常难看,法师知道他说错话了。对一位母亲而言,自己孩子的缺点、毛病她可以说,但别人是不可以的。

        那么,应该怎么说话才是智慧的呢?

        有一个孩子经常性出现幻听,孩子父亲就到一座寺院里向一位高僧求愿:“我的孩子有幻听,怎么办?”高僧笑着跟他讲:“现在好多人都有幻听。”听到高僧这样说,这位父亲心里轻松多了。

        为什么第一个故事里的母亲不开心,因为她想在法师这里得到安慰,并不是想多得到一个伤害。
     
        为什么后面故事里那位高僧的回答能减轻幻听孩子父亲的悲伤,因为高僧始终有一种慈悲心。

        无始以来,我们的人性中都有很多弱点。对此,如不注意慈悲为怀,在与人的沟通中往往不能觉察,常常就在不经意间、不自觉中把痛苦添加到了别人心里。

        凡夫要想学到佛陀的说话之道,就应通过修炼自己的身、语、意,也就是行为、语言、心,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修慈悲之心。

        菩萨的说话之道二:胸怀喜心、舍心

        对人说话,要懂得随喜别人。

        前面讲了,要想掌握菩萨的说话之道首先要怀有一颗慈心和悲心。其实,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还要怀有一颗喜心。这就是佛门里常说的一句话——随喜。

        什么是随喜?喜,喜者欢喜,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随喜是快乐生活的一个重要法门。

        不少人见到能力比自己强,生活、事业蒸蒸日上的人时,心里多少会有点不舒服,可能会酸溜溜地说别人的风凉话、坏话,这是人之常情。其实这样很丢人,很不好。

        佛门告诫我们,当别人过得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随喜,要真诚地替别人感到高兴。这样,自己才会获得快乐。

        很多人原来没有这个喜心,或者说没有激发和挖掘出这个喜心,最后知道随喜别人才能快乐这个法门以后,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比如,在寺庙里面,有的弟子学历高,有的干起活来一个人能顶好几个,还有的悟性特别好,等等,因为这些差距,有一些弟子内心就产生了失落感。

        如果不会随喜的话,有了失落感就会想方设法去证明自己的才能,但还是不可能超越别人。那怎么办呢?只会越来越痛苦,甚至只有搞一些旁门左道来证明自己。
     
        有一位法师回忆说:“我小时候上学,经常会在课堂上做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行,以获得老师的注意,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小的时候不懂。长大后,在寺院里跟着师父修行,慢慢就知道了一些道理,心里就觉得,有人体力好,我比较高兴,有人学历高、悟性好,我随喜他。慢慢地,心里就自在了。”

        对人说话要有舍心——布施的心

        什么是舍心?舍,舍者舍离一切分别,菩萨于所有众生无爱憎之心,名之为舍。抛开一切怨亲差别之相,无量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原始佛教时,佛陀亲自住持的僧团有一条戒律——一个比丘在树下打坐不许超过三天。

        因为人有一种习惯,一种人性的缺陷——我们只要往某处一待,就会潜意识认为那个地方是我的。
     
        其实,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那棵树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有些人只要往树下一坐,就会认为“这棵树是我的,这棵树的阴凉是我的”,就会产生痛苦。

        所以,佛陀规定每三天必须换一棵树,不然就犯戒。
     
        那么,寺庙里的出家人是怎么训练的呢?就是抓阄换床睡,以此避免大家认为这个床一睡上就是自己的,以至别人坐一下就不开心。

        其实,那个床根本就不是哪一个人的。因为出家以后,有一条丛林清规叫“色身交给常住,性命托付龙天”。意思是你出家了,你的命是归龙天护法的,这个身体呢,就归常住了,你就没有了,你什么都没有。

        除外,戒律还规定,一个人只能有三件衣服和一个吃饭的钵,多了就犯戒。

        虽然戒律是这么制定的,但是不少人内心还是会有强烈的执着——总有什么东西是我的。所以佛教强调要不断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你的,得失是人的一种意识作用,是一种概念,最后这些东西都得舍掉。不舍又怎么办呢?死的时候都得舍!孩子也得舍,太太也得舍,爸爸妈妈也得舍,不舍得也得舍。

        这句话很残酷,但是真到走的时候,你不舍又怎么办呢?

        所以不舍也得舍,舍,不是放弃责任,它是放弃内心的那个执念。

        所以在寺院里,弟子们每到半年就要抓阄换床,你不是说那是你的床吗?抓阄换,不换犯戒。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283]

  • 怎样才名为菩萨[381]

  •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517]

  • 菩萨的概念是什么?[635]

  •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989]

  • 什么是菩萨?[1007]

  • 菩萨六度万行,为何“布施”第一?[1082]

  • 无限的慈悲:菩萨因何名观世音[1387]

  • 学佛与做人 真正学佛是要学习佛菩萨的行为[1693]

  • 错误迷谬,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无遗[1104]

  • 九大菩萨分别管啥事儿?看看你与哪尊佛菩萨有缘[1757]

  • 净慧长老:四大菩萨的精神[3037]

  • 既然菩萨无我,我们念菩萨,念的又是谁呢?[2413]

  • 佛弟子为何要常忆文殊菩萨?重温文殊菩萨的“嘱托”[2164]

  • “菩萨”度化好友,揭秘世间真相[2327]

  • 寒山大士:亦僧 亦诗 亦菩萨[4238]

  • 十法界是什么意思?[2819]

  • 如何认识佛与菩萨[2384]

  • 明明是个普通人,为什么也可以被称为“菩萨”?[2474]

  • 10个佛教经典问题,你能答出几个?快来试试[257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