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33]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23]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14]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70]

  • 做人,不能太飘[114]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06]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87]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74]

  • 学会哄自己开心[153]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2]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71]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9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发心,千万别发错了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359   时间:2021-12-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2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我们讲一开始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发心,所谓“发心为首”、“立愿居先”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发心、立愿相当于是趋向菩提走出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就走错了,最终又怎么可能走到我们想要成就的佛道上去呢。

        我们初到寺院里,拜佛拜菩萨,还不了解佛法深意,可能只是为了求得一些世间法上的顺遂,比如平安健康、富贵吉祥、家庭和乐、事业成就……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渴望得到这些,已经学佛很久了,心里却还只想着这些,只能说实在是迷心太重,入了宝山,却只拿了最小的宝物,而弃更多更好的宝物于不顾。

        学佛日久,当知道只有发心正确,才能获得佛法最大的受用和利益。众生心愿差别很大,其损益利害也不同,如果不明辨哪些当愿当立,或发邪心,立邪愿,将误入歧途,未获其利,先受其害。众生众多心愿差别,无非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种,我们发愿当发正、真、大、圆的愿,不发邪、伪、小、偏的愿。只有这样的发心,才能最终带领我们成就佛果。

        众生心愿,有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相的分别。此八相,又可以归纳为四对,邪正一对、真伪一对、大小一对、偏圆一对。前面两对是为世间凡夫而说,为凡夫修行者,开智慧眼,以免邪正不分,真伪莫辨,而盲从邪教,伪修瞎炼,误己误人。后面两对是为出世间圣者说,出世圣人,不明圆理,偏于事行,祖师特别提出大小、偏圆之教,鼓励二乘及别教菩萨,回小向大,舍权入实,趋向佛道。

        邪 正

        末法时代,众生福薄障重,虽然发心修行,但不能息心达本源,内证真心,反而舍本逐末,妄用识心,分别向外务求,或求利养,或求名闻,或贪世间五欲物质享受,或但求自利,希望获得来世福乐的果报。如是发心,如是立愿,皆名为邪。特别是世间,种种邪教,往往假托佛教的观音菩萨或弥勒大圣之名,引诱徒众,蛊惑无知,更是邪法炽盛。

        反之,既不求名闻利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一个真正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自然不贪求世间名闻利养,以及一切五欲尘劳的享受,更不希求人天果报。为的是了生死,证菩提,自利利他,是以止息妄想攀缘,向内寻求真心,开佛知见。内则明心见性,外则悲愍世人,唯一的心愿,是为了生死,为证菩提。

        古德说“此心未明,如丧考毗,此心既明,更如丧考毗”,意思是说,学佛修行,未能明心见性,长期流浪生死,受无量苦,内心苦恼,固然犹如丧失父母一般的悲哀。然而,一旦明心见性,心中更倍觉凄苦,因为明心见性,知道自己原本是佛,本具佛性,与十方如来,无二无别,但因妄念,受生死苦,今虽觉悟,然悟道容易断惑难,生死未了,岂不可悲。

        如果能心心念念,为求了生死,证菩提,发愿我与众生,共出生死轮回,法界有情,同证无上菩提,如是发心,如是立愿,方名之为正。

        真 伪

        发心学佛,第一要务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对此要务,必须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心念念,无有疲倦。佛道长远,在时间言,要经无量劫,勤苦修学;在空间言,要遍十方,利益众生,成熟有情。虽然众生刚强,难调难伏,但并不因众生难度,而生厌倦之心,或生退怯之想。

        如《宝积经》说:常精进菩萨,曾为救度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然此一众生,犹不受化,常精进菩萨,仍无一念弃舍之心。

        菩萨度众生,求菩提,必须本着无畏的精神,不畏佛道遥远,不畏众生难度,不畏生死苦恼,而恒住生死,以种种方便,教导众生,不舍任何恶劣众生。难度而能度,难行而能行,如登万仞之山,必须以无比的勇气与毅力向上,力求前进,不生退屈,务求到达终点之顶为止。能如是发心,自度度人,不畏难,不退缩,方为真正的发心。

        相反,如果在修行中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则是心愿虚伪的表现。

        人非圣贤,谁孰无过,凡有罪过,理应忏悔,如果有罪却不肯忏悔,有过却不肯除灭,反而覆藏己过,隐匿其罪,外表好像清净无染,戒定慧似乎具足,实则内心充满贪嗔痴等烦恼,浑浊自性。或者在修行中懈怠放逸,虚度时光,一曝十寒,始勤终弃,所谓“三分钟热度”。或者虽有好心,行诸好事,例如:参加济贫运动,慈善筹款,社会公益等事,却不是纯正出于慈悲,而多夹杂了贪名好利之心。或者修习四禅八定等善法,但因贪嗔未除,愚痴所误,戒行不净,造诸恶业,加以过去所作罪业,不肯忏除,致使所修善法,为罪业所污染,成为有漏种子,不能完成清净无漏功德。等等这样的发心,都是谄曲不真,虚伪不实的。

        大 小

        学佛的人,必须具有广大胸襟,伟大抱负,学佛的大悲心,学菩萨的大愿行。如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又如阿难尊者“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不管亲疏,不分种族,不问贵贱,无论难易,一律平等教化,此界他方,人间天上,地狱鬼畜,皆平等拔苦与乐,如是三界九有,四生五类,众生度尽,我愿方尽。如是发广大之心,行菩萨之道,饶益众生,才是发大心。

        反之,如果但求自利,不肯度人,便是小乘的行为。

        六道众生在三界中,由于惑、业、苦循环不已,故生死轮回不息,无法出离,犹如牢狱。众生于三界牢狱中,此死彼生,彼死此生,生生死死,无有了期,如冤家之牵缠,无时或已。

        二乘圣人“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因此急于自度,无暇度人,但求自利,不能兼他,由于精勤修道,一旦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不肯再来三界,广度众生。如是发自利之心,不能广度众生,只能是小乘,不是发大心。

        偏 圆

        偏是偏于空有二边,不能居中。二乘人执空,未能从空出假,入俗利生是偏于空;权乘菩萨执有,虽能发心,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不畏生死,不舍众生,但因不知万法唯心,心外无法,见有佛道可成,见有众生可度,见有能修之我,所修之法,执众生是我所度,佛道是我所成,是偏于有。既是着相度生,不能无住生心,离相布施,如是发心,偏于有不能会归于中,名之为偏。

        如果能深达实相,知自性即众生的自性,亦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佛性。此性迷时为众生,悟时即佛道。佛与众生,其性无二无别。众生,是自性中的众生;佛道,是自性中的佛道。虽愿度生,非离自性,另有众生可度;虽愿成佛,非离自性,另有佛道可成。度生成佛,非离自性,别有一法可得。

        虚空非有,行愿非空,即无修而修,无证而证。虽修虽证,犹如虚空,无相可得,即修而无修,证而无证。无修而修,无证而证,是离相生心,无相布施。如《金刚经》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如是发心,不着于有,不执于空,空有不二,事理圆融,可名之为圆教。

        学佛修行,应当学会辨别了知以上八种发心的差别,应当加以审度考察,明白邪、伪、小、偏,皆非善美,如果发邪、伪、小、偏之心,则因地不正,果招纡曲,是生死根本。至于真、正、大、圆之心,既善且美,是成佛的真因,必定可以达到自利兼他的心愿,及觉悟成佛的目的。

        因此,邪、伪、小、偏四种心,应当去之舍之;正、真、大、圆四种心,应当取之发之。去邪取正,去伪取真,去小取大,去偏取圆,发正、真、大、圆之心,才是真正发菩提心,才是发成佛之心,如经言“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能与法界众生,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发起一个正愿[357]

  •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这样去发心[601]

  • 这四句话是《心经》的精华要理!见者增福![1793]

  • 不要怕自己根机愚钝浅陋[1357]

  • 你应该知道,“布施”可不是“给”这么简单的事![2179]

  • 在家居士可熟读的十部经典[3117]

  • 修行人的解梦指南[2621]

  • 做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1743]

  • 学佛者必知的六大“修行要诀”[1884]

  • 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1949]

  • 掌握这四种“发心”,对我们有无穷的益处[1866]

  • 了解理解除误解,体验佛法辨真伪[2204]

  • 心里让这句佛号不间断,就成功了[2792]

  • 虚云老和尚:自己不发心,就是释迦如来也不奈你何[2002]

  • 真修行者与佛油子的区别 愿自省和共勉...[2264]

  • 24小时善愿接力:最有爱的日子里被2020暖哭了[3131]

  • 初学佛的人要了解的三件事[3351]

  • 恭迎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祈愿众生早日皆得解脱、善愿皆得成就[3194]

  • 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2710]

  • 故事|难以舍离妻子的难陀[186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