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8]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3]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4]

  • 人生的底线[127]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9]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2]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4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2]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4]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人间佛教为圆融——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再探
     
    [ 作者: 余秉颐   来自:网络   已阅:2220   时间:2021-11-9   录入:wangwencui


    2021年11月9日    佛学研究网

        我国一代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毕生致力于佛教义理的探讨和爱国宗教事业的发展。在他的佛学理论和佛教实践中,一以贯之的是他的“人间佛教”思想。
     
        一、提出人间佛教的核心观念:“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赵朴初在对佛学理论的长期深入探索中,汲取了佛教史上的有关学说,特别是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之说,形成了自己的“人间佛教”思想。1954年,赵朴初提出“人间乐国”之说。1956年,他又提出“人间净土”之说。可见提倡佛教的“人间性”是赵朴初关于中国佛教发展方向的一个基本主张。1983年12月5日,中国佛教协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赵朴初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正式、明确地提出“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并以此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工作的指导方针。赵朴初说:

        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要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在此,赵朴初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视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号召广大佛教徒为这一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赵朴初提出,佛教徒不仅要通过修行“净化自己”,而且要推而广之“利益人群”,实现人间净土,这是当代中国佛教徒应有的担当。

        1957年,赵朴初开始写作《佛教常识答问》。1959年3月开始,他先以笔名“饮水”在《现代佛学》杂志连载此书篇章。但是刊载到第四部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衰灭”,就停刊了。直到1981年《法音》杂志创办,应《法音》编辑部和广大读者的要求,赵朴初对以前的有关文稿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以真实姓名连续发表于《法音》杂志1981年3月号至1983年3月号。中国佛教协会并将这些单篇文章结集为单行本《佛教常识答问》,于1983年出版。

        为了解答“怎样才能使佛法结合人们生活实际,有益于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一问题,赵朴初在《佛教常识答问》第五章专设一节,标题便是“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他在这一节指出,佛教有不同法门,各宗各派都有引摄世间的教法。五乘佛法之中,人乘与天乘为世间法。“世间法是世人易学而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正是由于世间法的存在,已有前人将中国佛教“名之为人间佛教”。世间法以五戒、十善为主要内容,“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则行事,那么,人民就会和平康乐,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和平安乐的世界,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这就是人间佛教所要达到的目的。”成佛必须先要做个好人,做个善良正直的人。在做好人的基础上进而学佛成佛。学佛就是学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赵朴初认为,中国佛教在人类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只要中国佛教徒为实现人间佛教的目的而不断努力,培养传灯人才,管理好寺庙僧团,开展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那么,“中国佛教必将随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表明,赵朴初继其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之后,在《佛教常识答问》中又进一步指出:现代中国佛教应该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教,应该是祈盼并致力于谋求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佛教。这可以说是赵朴初提出的人间佛教的核心观念。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内容丰富、义蕴深湛,但就其核心观念而论,则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二、阐述人间佛教的根本依据:“源出人间,利益人间”

        佛教原本是追求“出世间”的,所谓“人间佛教”是否改变了佛教的本质和宗旨?也就是说,“人间佛教”的根据何在?这是赵朴初必须从理论上给予解答的问题。
    赵朴初的答案,就是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所说的“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

        赵朴初从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人”而不是“神”说起。对于“佛是神吗?”这个问题,赵朴初在《佛教常识答问》)中回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佛天资聪慧,自小跟随婆罗门学者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课程,知识广博。他还向武士们学习武术,成为骑射、击剑的能手。作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他被尊称为“佛”,而“佛”的本意是“觉”(觉悟)和“智”(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具有“觉”和“智”的、善于思考的人。世间的许多现象,特别是人生的种种苦难,“都促使他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为了寻求答案,释迦牟尼出家了。他先是加入“苦行人”(极端刻苦修行的人)的行列,尝尽艰苦辛酸,但结果徒劳无功。他坚持不懈地寻求解脱的方法,前后历时六年,终于通过“思维”获得了解脱之道,达到了最高的觉悟和智慧境界,由此创立了佛教。

        可见佛教是在特定的时代,由生活于世间的人创立的。佛教是关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觉悟和智慧,是一种观察和处理世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佛教就其本性而论是不离人间并且要利益人间的。赵朴初还指出,大乘佛教追求“利生济世”、“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特别是中国禅宗大力提倡“即世间求解脱”,提倡“发菩提心,报众生恩”,突出地表明了佛教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

        三、落实于三个“圆融”:中国佛教世间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

        赵朴初逝世后,2000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赵朴初同志生平》。文中指出:

        作为新中国一代宗教界领袖,赵朴初同志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

        此处所说的“佛教的教义”,正是赵朴初长期探索、毕生追求的人间佛教的教义。“圆融”,即圆融无碍,是中国大乘佛学重要的基本概念。此文连用三个“圆融”,高度评价了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

        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为核心观念的人间佛教教义,在社会主义社会落实于三个“圆融”,体现了中国佛教世间化发展的新高度、新境界。
    从历史上看,佛教的世间化是中国佛教演变、发展过程中一个总的、基本的趋势,堪称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世间化的历程。佛教的世间化,是中国佛教演变、发展过程的一个总的、基本的趋势,成为中国佛教的传统。这在宋代以降表现得更加明显、突出。任继愈主编的《佛教史》指出:“宋代佛教的‘世间化’……增添了许多新的特点,这就是从泛泛地提倡救度众生,转向实际地忠君爱国;从泛泛地主张三教调和,转到依附儒家的基本观念。”  佛学本是“出世”之学,但宋代中国佛家却多有“入世”之说。其中最典型的是“菩提心则忠义心”之说。此说的提出者是宋代高僧大慧宗杲  。
       
        “菩提心”即佛家所追求的“觉悟”之心,它代表佛门的最高智慧。“忠义心”即儒家所提倡的“忠君爱国”之心,它代表着封建社会世俗生活领域的最高行为准则。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按照当时的教义,“菩提心”与“忠义心”是不相容的。因为佛教徒乃是脱离了世俗生活的“出家”、“出世”之人,已不再具有世俗社会的“忠君”、“孝亲”等义务。而宗杲则将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引入了佛教。当时由于金人大举南侵,“忠君”和“爱国”成为宋代社会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宗杲正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明确地提出“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认为佛家追求的“菩提心”与世俗社会提倡的“忠义心”(忠君爱国之心),名称虽异,但实质相同,“菩提心”即是“忠义心”。在这方面佛门弟子与世俗民众之间,不存在“出世间”与“世间”的区别。宗杲还说:“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他认为就忠君爱国而论,“出世”的佛门弟子与“入世”的士大夫同样责无旁贷。

        不但要忠于君,而且要孝于亲,“忠”与“孝”不可分割、相辅相成。这本是封建社会世俗生活领域的观念,也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宗杲却让它成了佛门教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四云:“未有忠于君而不孝于亲者,亦未有孝于亲而不忠于君者。但圣人所赞者依而行之,圣人所诃者不敢违反,则于忠于孝,于事于理,治身治人,无不周旋,无不明了。”在此,宗杲不仅强调了“忠”与“孝”的一致性,而且将提倡忠孝的儒家圣人之言,视为佛门弟子的行为准则,认为只要身体力行儒家圣人的“忠孝”之教,也就达到了佛门修行的极高境界。这不仅表明了宋代佛学对儒学的“靠拢和依附”,而且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佛教的世间化传统。宗杲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佛教世间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有代表性的高峰。

        中国佛教世间化过程的又一个发展高峰,便是赵朴初在现代社会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赵朴初毕生为中国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在理论上努力探索并付诸实践。赵朴初提出了“人间佛教”理念,对之作出深入的阐释。他以中国佛教世间化的历史为借鉴,以服务于现代社会和现实人生为宗旨,继承、发扬了中国佛教世间化的优良传统,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之得到升华。

        人间佛教为圆融——为了人生的圆融、家国的圆融和世界(这原本就是一个佛学词语)的圆融!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300]

  • 先做人,后做事,先为人,后处世![736]

  • 真正的修行与宗教无关![1048]

  • 真正懂得“随喜”的人,一定能少烦恼、多欢喜[961]

  • 人间佛教发微[1011]

  •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竟源于佛教,人人都会说,真正含义却很少人知道[2069]

  •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2536]

  • 华严三圣之三圣圆融观[3371]

  • “刀子嘴”来袭,如何抵御?这个方法亮了​[2390]

  • 清代高僧教你8个字明辨善知识,字字珠玑![2354]

  • 中国佛教的圆融特征[2461]

  • “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什么区别?[2265]

  • 赵朴初佛教“三自”思想论析[2447]

  • 法师眼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看完之后醍醐灌顶[2319]

  • 《静思语》“无明草”与“增上缘”[2271]

  • 当佛教遇到娱乐时应该怎么办?[2928]

  • 禅宗智慧与人间佛教[2857]

  • 不如法修行,处处是障碍[2266]

  •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完全打成一片,而无法分割了[3217]

  • 念佛这样回向,功德更大,圆融无碍[305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