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14]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06]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10]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39]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12]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61]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51]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63]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70]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60]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信口开河+忽悠,摊上妄语业,这事可挺大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819   时间:2021-10-3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0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话讲的好听,不仅招人喜欢,也能让自己在融洽的氛围里获得喜悦。

        可生活之中,难免有人为了取悦别人、或抬高自己而信口开河,满嘴“跑火车”。殊不知,在一片欢声笑语里,您的这个段子很可能已经摊上了妄语业!什么是妄语?有何过患,小编今日为您分解。

        “妄语”即说虚假不实之语,有大小之分

        “小妄语“有四条:妄语、绮语、两舌、恶口。

        “妄语”即是言不是,不是言是,说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欺骗他人,名妄语。

        “绮语”即没有益处的浮泛之词,说来引别人胡思遐想,比如逢迎拍马,或说一些淫秽之语,引起他人淫念。

        “两舌”即说一些挑拨离间之语,令起斗争。

        “恶口”即言语粗恶,出口伤人,或戏说他人隐私。相对大妄语而言,小妄语属于轻罪。

        “大妄语”即未证言证,自己未断烦恼,证得圣果,但为贪图信众供养,妄称自己已证得阿罗汉果,或暗示自己是佛菩萨转世,这属于大妄语,罪过极重。

        “妄语”范畴

        ○ 自妄语

        “自妄语”即自己对他人宣称自己是佛菩萨再来,或说自己已修行得道,其目的是为了得到名闻利养。这种未得妄言自己已证得圣果之人,属于妄语中的大妄语,罪过极重,一旦被人识破,不但影响他人对其本人的印象,还会影响到整个佛教的形象。

        凡自古高僧,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皆常以凡夫自居,如永明延寿禅师,印光大师等,一旦身份暴露,当下即须坐化。因此,若有人妄称自己是佛菩萨再来,我们就要警惕了,因为真正的得道高僧是不露声色的,你遇到的只是个骗子。

        ○ 教人妄语

        “教人妄语”即教唆他人宣说自己的美德,或者宣说自己是佛菩萨再来,是得道高人等等,宣说的目的也无非是要抬高自己,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名闻利养。

        ○ 方便妄语

        “方便妄语”即用种种方便故弄玄虚,让他人误认为自己是得道高人,或者佛菩萨再来。

        《菩萨善戒经》云:若菩萨为人所赞言是十住。若阿罗汉至须陀洹少欲知足,默然受者得罪。当然,有一种增上慢人,与法有一点相应,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圣果,到处宣说,这种人没有欺诈之心,但犯轻垢罪。

        “妄语”条件

        ○ 具足以下条件 成妄语业

        “妄语因”即无始劫以来的悭贪心,为贪图名闻利养,而起欺诳之心。

        “妄语缘”即欺诳对象现前。

        “妄语法”即以种种方便之法,如诈现奇特相,显异惑众等方法。

        “妄语业”即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三种条件具足,他人对你所说深信不疑,则成妄语业。

        若从烦恼障、业障、报障三种角度来讲,妄语因属于烦恼障,妄语业则属于业障,未来堕落三恶道的果报则属于报障。菩萨当以慈悲心、孝顺心,拔众生苦,予众生乐,若起一念为求名闻利养而欺骗众生之心,则与菩萨的慈悲本怀相违背,故菩萨既不可自己打妄语,也不可教唆他人打妄语。

        ○ 具足以下五个条件 犯妄语根本重罪

        一、是众生,即妄语的对象,分为三品:上品诸佛圣人、父母师长,犯重罪;中品人天,犯重罪;下品鬼神畜生,犯轻垢罪。

        二、众生想,即当成前面所说的妄语对象。

        三、欺诳心,即内心悭贪名利之心,遇到妄语的对象现前,起欺诳之心。

        四、说重具,即妄言自己已证得圣果,迷惑众生。

        五、前人领解,即妄语的对象对你生起信心,相信你所说的话,即犯重罪。

        何谓方便妄语

        “方便妄语”即为利益众生而方便权巧说的妄语,决不是为了自己获得名闻利养,这种情况下不但不犯菩萨戒,相反还有无量功德。

        比如,佛陀在世时,有一次登座讲法,一只兔子跑到他的法王座下,猎人追来问佛陀是否见到兔子,佛陀摇摇头说没见到。猎人走后,弟子便好奇地问佛陀,你明明看到了兔子,为何说没看到?佛陀告诉大家,这只兔子要是被猎人抓到,就必死无疑,而且猎人如果抓到兔子,就会因此造下杀业。

        所以,有时为了利益众生,可以说方便妄语,这样做不但没有罪过,还有无量功德。

        “妄语”果报

        妄语的果报即得生地狱、畜生、恶鬼三恶道,余报则得生人道,多被人诽谤。所以,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遇到被人无缘无故诽谤,或被他人欺骗时,不要去责怪别人,因为这就是我们曾经造作的妄语业所产生的果报。

        违心奉承别人算不算妄语

        若是心中本来认为某人是错的,但为了不损恼之,而当面违背自己的想法,称赞之,从而随顺众生,令之发起信解等,犯妄语否?

        对此,智敏上师曾说过,妄语是不见言见,见言不见,闻、觉、知,亦如是,总之是心口不一,无意说错或记错,不是故妄语。至于“违心”称赞要看是为什么目的而称赞,如为引导入正路,属方便妄语,不犯妄语戒;而为谄曲阿谀等,则犯妄语戒。

        佛说不妄语的十种功德

        《大方等大集经》:“休息妄语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者、众人保任,所言皆信;二者、于一切处乃至诸天,发言得中;三者、口出香气,如优钵罗花;四者、于人天中,独作证明;五者、众人爱敬,离诸疑惑;六者、常出实语;七者、心意清净;八者、常无谄语,言必应机;九者、常多欢喜;十者、身坏命终,得生善道。诸仁者!是名休息妄语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休息妄语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彼人得菩提时,于彼国土,无有生臭,众妙宝香,常满其国。”

        解义:“不打妄语可以获得十种功德,是哪十种功德?

        第一,众人都来拥戴保佑,所有言语人人信服;

        第二,无论身处什么地方,乃至前往各界天宫,所有发言一语中的;

        第三,口中散发天然香气,芬芳有如优钵罗花;

        第四,在一切世人天神天中,唯独此人诚信到位,可以为他人作证明;

        第五,世间众人爱戴敬仰,远离一切疑虑困惑;

        第六,始终说出真实话语,从来不会欺瞒世人;

        第七,心中意境清凉洁净,没有一丝尘垢污染;

        第八,永远不说谄媚之语,所有言论都很应机;

        第九,心胸宽广慈悲处世,远离烦恼欢喜自在;

        第十,身相坏灭命终之后,可以继续投生善道。

        语言既可以壮丽成诗,也可以委婉成歌;既能抚慰人心,也能惹火烧身。因此,修行人要常护口业,口吐莲花,心若莲花。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代表你的能量频率在哪里共振[106]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生活中的禅[161]

  • 戒掉这四种语气,家庭才会和睦![415]

  • 好的关系里,都有一个会说话的人[467]

  • 语言、行动、心念、心口意决定了你的人生![644]

  • 高情商的人,都是“情绪冷却剂”[637]

  • 什么是沟通?[872]

  • 三七定律,原来是最舒服的关系[690]

  • 语言背后的潜意识,正在影响你生命中的一切[747]

  • 心念一转,世界从此不同[770]

  • 别让无意的话,毁了你的善意[756]

  • 话留德,事留心,人留路[810]

  • 打开格局,首先要改变你对世界的认知[1158]

  • 你对待情绪的方式,决定了你生活的层次[1211]

  • 真实地表达自己,是最不费力的沟通方式[1091]

  • “现在”“方便”这些词都源于佛教,离了它们,话还能说全乎吗?[2429]

  • “不可思议”到底是怎样的境界?[1968]

  • “般若”六种智慧,感悟人生六种境界![2001]

  • 再好的关系,也不要忽视这四条底线[1551]

  • 人生三把钥匙:接受 改变 离开[152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