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28]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15]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4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71]

  • 人性四大弱点[155]

  • 情绪稳定的背后[153]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32]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2]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53]

  • 真正修行者,不见世间过[153]

  • 如何处理学佛过程中的“疑”?[16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十法界是什么意思?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809   时间:2021-7-2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7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十法界是什么意思?

        佛教将凡圣的境界由下而上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十类,因为各有因果,界畔分明,因此称为“十界”,又称“十法界”。

        一、地狱

        在三恶道中,地狱的苦痛最为猛烈,大多数位于南瞻部洲的地下深处,有如人间的牢狱,被刑具所拘束而不得自在,因此称为地狱。造上品十恶业,尤其是犯五逆重罪的众生,便堕入地狱受报。

        二、饿鬼

        因为常向他人求取饮食以活命,并且多畏惧,故名饿鬼。造下品十恶业,或悭贪、嫉妒、谄媚、欺诳,乃至饥渴而死的,即堕饿鬼道。

        三、畜生

        秉性愚痴,不能自立,多被人畜养,故名畜生。生存范围遍及六道,种类繁多,依住处可分为水行、空行、陆行。若不明因果而造恶,但事后稍有悔意者,堕入此道。

        四、人

        忍也,因为能忍世界的种种苦乐,因此名人(忍)。人道是五趣升沉的枢纽,六道中,人身最为难得。持守五戒,以及实践中品的十善业,是得人身的原因。

        五、阿修罗

        果报殊胜仅次于天,但却没有天人的德行,因此又名“无天”。生前虽行下品十善,但因嗔恚、我慢、猜疑心过重,因此不能升天;又因为嫉妒天道的福德,因此常兴兵与帝释天作战。阿修罗分布于鬼、畜、人、天四趣,有胎、卵、湿、化四种受生方式。

        六、天

        六道中福报最为殊胜,依照积善的多寡或烦恼断除的深浅,可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总共二十八天。天界有四事胜于其他众生,即身胜、寿胜、定胜与乐胜。虽然如此,天人寿尽时,会有“五衰相现”而下堕受苦,继续轮回。因此,天界虽然殊胜,终非究竟安乐的地方。

        七、声闻

        因听“闻”佛陀的“声”教而开悟;所证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小乘的究竟果位四果阿罗汉。修证声闻果的法门很多,初步为:常修定境,注心一处,安住于正知正见等。

        八、缘觉

        值佛出世时,听闻十二因缘教法而开悟,称为“缘觉”;生于无佛出世时,观察外界现象的生灭变异而无师自悟,称为“独觉”。名称虽然不同,然皆因观“缘”起法而“觉”悟,且喜独居。

        九、菩萨

        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提心的大道心众生,就是菩萨。菩萨的性格特征在于慈悲,菩萨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智慧,菩萨的精神是坚忍与精进,菩萨的实践法门首重六度波罗蜜,而菩萨的共同愿行,便是无休止的“四弘誓愿”。

        十、佛

        觉者,觉悟真理的人,不仅自己解脱生死,而且能指出众生烦恼痛苦的病因,进而帮助众生解脱生死烦恼,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凡夫一天之中,来去十法界不知凡几?譬如:一念恼害仇恨之心生起,即为地狱;一念嗔恨斗争之心生起,即是饿鬼;一念愚痴无明之心生起,即为畜生;一念嫉妒骄慢之心生起,即是修罗;一念持戒修善之心生起,便为人道;一念欢喜快乐之心生起,即处天堂;一念利他无我之心生起,即为菩萨;一念平等包容之心生起,即成佛道。因此,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方寸之间。十法界,为天台宗“一念三千”的理论根据所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275]

  • 怎样才名为菩萨[375]

  •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504]

  • 菩萨的概念是什么?[628]

  •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982]

  • 什么是菩萨?[997]

  • 菩萨六度万行,为何“布施”第一?[1069]

  • 无限的慈悲:菩萨因何名观世音[1375]

  • 学佛与做人 真正学佛是要学习佛菩萨的行为[1675]

  • 错误迷谬,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无遗[1097]

  • 九大菩萨分别管啥事儿?看看你与哪尊佛菩萨有缘[1735]

  • 净慧长老:四大菩萨的精神[3028]

  • 菩萨的说话之道[1952]

  • 既然菩萨无我,我们念菩萨,念的又是谁呢?[2408]

  • 佛弟子为何要常忆文殊菩萨?重温文殊菩萨的“嘱托”[2159]

  • “菩萨”度化好友,揭秘世间真相[2321]

  • 寒山大士:亦僧 亦诗 亦菩萨[4230]

  • 如何认识佛与菩萨[2371]

  • 明明是个普通人,为什么也可以被称为“菩萨”?[2464]

  • 10个佛教经典问题,你能答出几个?快来试试[256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