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01]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14]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7]

  • 邂逅秋,邂逅美好[1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6]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23]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2]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7]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2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65]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4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526   时间:2021-7-2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7月26日  佛学研究网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祥和。

        弘一法师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与习惯,而一些不好的性格,往往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障碍,如多虑、易怒、讲话无信等。

        也有人意识到自己性格的缺陷,想要改正,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改过,首先要明白错误在那里,这一条就是教我们正确认识过失。

        识不足则多虑

        见识不足、难以决断就会思虑过度、担忧狐疑、没有安全感。所以有时候,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自己见识浅薄造成的。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充实自己,开阔眼界。“读经长学问,读史长见识”——多读前人的优秀书籍,借鉴前人的智慧经验,遇到事情自然心开意解,知道如何应对处理。

        威不足则多怒

        威德不足以服众就会容易发怒。有人用发怒来树立威望,其实会事与愿违的,因为发怒暴露出了德行的不足。威望都是从德行而来,道德的力量可以摄服一切大众。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和平易近人,哪里会用愤怒去招众人的怨恨呢?

        信不足则多言

        信用不足的人,说话别人不相信,通常就会费尽口舌去讲更多的话。《易经》又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话多有时候从侧面表现出了一个人信用的缺失,所以守信非常重要。

        8句话,16个字,老祖宗为人处世精髓

        01 站高

        北宋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不光是一切陈腐的陈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我们视线、妨碍我们认清方向的“浮云”。

        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生活中的“浮云”需要我们有较高的境界才能看清和忽略。

        只有志存高远,胸襟旷达,才不会为私心杂念所困、功名利禄所累。

        置身于崇高的境界当中,心灵才能得以纯洁而美好。

        定位决定地位,心境跨越艰险。

        02 望远

        俗话说:“走一步看十步。”你能看多远,才能走多远;没有远见必寻短见,急功近利没有明天。

        人生就像是一个舞台,如果你死守于枯井之中,那么你的人生将毫无起色,因为世界在你的眼里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如果想让自己未来的舞台更加绚丽多彩,那么就必须打破安于现状的心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古人云:“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鸟雀争其声。”

        江海之所以浩瀚无际,雷霆之所以引动暴雨,都在于它们知其当为,眼界开阔。没有广远的目光,再有本事的人也会平庸而无所作为。

        03 广闻

        古人云:“多见者识广,博览者心宏。”

        一个人见的世面多,经历、阅历多,知识面就广阔,经验就丰富。

        北宋欧阳修说:“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书看得越多的人,就是博览群书者,他的心胸就一定比其他人开阔得多。

        也就是说,人要有知识,有经验,一个人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那就必须多看书学习,也包括多观察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

        所见所闻成就一生,无知无觉葬送一生。

        04 慎言

        西汉刘向说:“君子慎言语矣,毋先己而后人,择言出之,令口如耳。”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慎的语言,会在有意无意间伤人自尊,影响人际关系。

        对个人来说,如果言语不慎重,轻则取其辱,重则丧其生。故出言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是对别人羞辱、讥讽、指责、贬低等之类的话,更是不要轻易说出口。

        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不多说话,不乱说话。说实话不如说对话,说对话不如说好话。

        05 心宽

        古人云:“心头无事一床宽。”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祥和。心有多大,世界才会有多大。

        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 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毕竟很少。你若计较,没有一样能让你满意。量宽才能得人,无我才是境界。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心宽似海,风平浪静。笑看花开,宁静喜悦;静赏花落,随缘自在。

        06 神定

        北宋苏东坡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不要一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立即心烦意乱,浮躁紧张,不知所措;也不要在顺境的时候,得意忘形,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褔兮福所伏”,世上有很多的事情往往是因祸得福,因为福与祸两者是在不断地交替转换的,人生的一切都难以预料。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其性格是充满自信和豁达的,既使遭遇到困境,心也不乱、意也不烦,保持头脑清醒,泰然处之,从容应对。

        因此,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但在顺境中可以操控自如,同时在逆境中也能得心应手。

        07 意坚

        南宋朱熹说:“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成功靠的是信念,而非条件。顽强的意志是成就梦想的可靠保证。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我们才能不为困难吓倒,不为逆境屈服。没有顽强的意志,我们只能是在不幸面前徘徊不定,在逆境当中裹足不前。

        意志坚定,是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劳苦不足以使他们灰心,困难不足以使他们丧志。不管处境如何,他们总能坚持与忍耐。他们内心强大,神鬼难近。

        08 气足

        唐代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底气很足,就是自信,但绝非盲目自信,而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后的胸有成竹。

        自信的人内心富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丘壑天地宽。

        自信的人纯净,不在乎别人的无聊看法,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坦然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工作中的是与非。

        自信的人敢为天下先,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真诚赢得喝彩,用智慧得到尊重,用善良打动人心,用真情书写人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独处,是一种境界![376]

  • 世界名著最智慧的10句话,句句都是人生![454]

  • 修行16字精髓,道破天机![720]

  • 高情商的人,都有这7种说话习惯[728]

  • 世界微笑日:你的微笑,治愈一切![686]

  • 喜欢自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光明![738]

  • 营养自己,保养自己,修养自己[818]

  • 笑的力量[788]

  •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陀说出这话,难道不是狂妄自大吗?[1214]

  • 自信的人都有三个层次,你在哪一层?[810]

  • 2023年,一定要和靠谱的人在一起![804]

  •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念头和思维[991]

  • 与这四种人深交:养识、养志、养心、养人[1050]

  • 自律,是治愈一切的良药[978]

  • 语言、行动、心念、心口意决定了你的人生![1013]

  •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1025]

  • 七种人生最好的状态![1073]

  • 记住这三句话,治愈90%的迷茫[1420]

  • 当你成为爱,所有的资源都会涌向你![1168]

  • 不同年龄段的成熟,看懂受用一生[128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