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5]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6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22]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3]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67]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4]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0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5]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0]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5]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禅定”是端坐不动、什么都不想的放空自我吗?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520   时间:2021-7-2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7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缘 起

        佛教有六度,也称六波罗蜜,其中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方面。

        六度作为菩萨必修的行法,既将佛法的修学次第体现出来,同时也有着相互增上的作用,以其中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够成就佛道。

        六度之禅定

        宋朝的范成大曾写过一首诗:情知万法本来空,犹复将心奉八风。

        意思就是,每个人都知道世间来来回回,不过一场梦,来的时候空手而来,走的时候也是洁身而去,斗争一生、思虑一生,所换来的,不过几年光阴的富足罢了,然而我们依旧为了这屈指可数的几日好光景,极尽全力地明争暗斗。

        我们无法安定心神,很大原因是在面对美好的诱惑时,心中的贪求产生了反应,使我们的情绪纷乱起伏,又或者是我们面对愤怒的对象时,内心又开始激荡而烦扰。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便是此意,我们有意安定,却仍被外境所迷。这乱人心的,便是范成大诗中的“八风”。

        八风也只是一种比喻,指的是世间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法。别说是普通人,纵然是就闻佛法的佛弟子,都未必能够看破这八法的侵扰。

        印度无著菩萨的门人师子觉,以其佛法密意之高深而闻名于世。结果在师子觉往生以后,并未立即入于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听法,反而沉迷于兜率天的五欲之乐,难以自拔。

        其实,佛教是有相应的法门去对治这种对于外境的贪着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禅定。

        禅定,并非是如我们所想象的,盘腿坐在蒲团上分毫不动,而是指修学者在听闻大乘佛法之后,生起了极大信心,以这种信心为引导,将佛法的认识和思考完全贯彻在我们的行持上,并以此观察我们内心的烦恼,以及通过这种烦恼所引发的种种错误的行为。

        这种用佛法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方法就是禅修最初的状态。

        当然,要彻底根除烦恼,就必须做到禅定:住所缘境时,心不散乱。

        心不散乱,就是将心完全安住在正法中,毫不动摇。这里注意,是“心”于种种境界中,不起动摇,而非身体定而不动。

        现在很多人刻意追求双盘的时长,其实是有悖于禅修的基本理论观点的。

        禅定是让我们安住在善法之中,不为贪染的境界所动,而不是让我们端身正坐,心却执着于自己如何了不起,能安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要知道,只有依靠这种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唯有安住正法的禅定,第八阿赖耶识的善种子的势力才会极为强盛,乃至于从根本上扭转凡夫对于世界、对于“我”的看法。

        这种次第增进的禅定,又被称为静虑,主要分为三品:

        第一,安住禅定:

        由于我们的心不安定,虽然会关注外境的变化,却很少观察内心种种念头的起落,所以这一阶段的禅修,就是专注于观察自己的内心,看一看自己内心的念头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又如何呈现等等。

        第二,引发禅定:

        由于一切的神通之力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需要通过禅定境界的观察和运用,才能显现,所以在禅定到一定境界后,修学者会对世界的组成有了更确切的认知,自然也可以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产生“无中生有”“知晓过去未来之因缘”的神通,因此这个阶段的禅定,引发了神通,所以被称为引发静虑。

        第三,办事禅定:

        即是能够以此禅定、神通之力,利益且众生,所以为众生成办解脱之大事。

        这一阶段的禅定,已经不仅仅是具备神通,而是能够了知一切众生的不同因缘,并以种种对治的法门专门去教导、引导修学佛法。

        当然,现阶段的众生很难立即获得神通、智慧之力,但依然可以通过静坐思维,来控制内心的宁静。

        作为佛教徒,一方面要积极在这种内心的宁静中得到法喜,另一方面要警惕自己贪着于这种法喜,必须要更为精进地思维,求证更高品阶的禅定,乃至于智慧。

        所以,禅修本质上是为智慧的生起和慈悲的运用作为服务的,如果只是单纯的禅修,纵然获得一切舒适,却难以在根本上解决烦恼的生起。

        范成大的诗中,说众生知晓一切成空,却难以做到不去贪求,其原因就是缺少禅修中观察自己内心念头的过程。

        不了解自己,自然也就无法克制自己的烦恼。

        一般来说,禅定未必会引发智慧,但是若想要生起智慧,就必须要在禅定中以清净心观察,所以古人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便是提醒我们常常观察自己,让自己安住在佛法正见中,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放空身心,保持强大的心灵磁场[501]

  • “不反弹”,一个人的人生就自然地顺了。[635]

  • 定!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说明你被“八风”吹动了[690]

  • 提升幸福感的10件小事[1240]

  • 为人生做减法,不过一个字[1492]

  •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2009]

  • 一百顶高帽子[1630]

  • 今日腊八,藏着一个伟大的人生寓言:当释迦牟尼遇到王阳明[2139]

  • “心平”二字 谈何容易?[2196]

  • 禅宗与禅定之间[2799]

  • 当禅师遇见老虎抢食羊羔……[2432]

  • 快快自查一下!有这些表现说明你被“八风”吹动了[2871]

  • 般若与禅定[3259]

  • 禅定对修福也是非常重要[2122]

  • 放下、放空、放平、放心[2013]

  •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有眼睛没腿,一种有腿没眼睛[2612]

  • 你的运气不好,与人体磁场有关![2077]

  • 一次性和你说清楚,到底啥是“闭关”[2230]

  • 培养自己的定力,要从嘴巴开始,训练自己有一张“禅定”的嘴[2367]

  • 八风吹不动 智慧在心中[256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