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6]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0]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2]

  • 人生的底线[122]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1]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33]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0]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2]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4]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探案东坡诗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388   时间:2021-7-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7月8日  佛学研究网

        整理《名人与五台山》栏目时,突然发现苏东坡曾写过两首关于五台山的诗,如此重要的人物,当然是不能忽略过去的。谁知拿来一读、二读、三读,既没有读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朗朗上口,也没有悟出“醉醒皆梦耳,何用议优劣”的浓浓禅意。查了一些解读,拿来与同事讨论,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大家的作品未必都是上乘,不能苛求,李敖说他的《李敖有话说》一期赶着一期,不可能每期都很经典,有时就是为了赶进度;第二古人诗句往来是一种礼貌或者习惯,所以大多不会字斟句酌。这似乎分析地已经很到位了。

        但再四读、五读,东拉西扯一些诗中人物资料,发现这两首诗大有玄机。苏轼并没有来过五台山,这两首诗是写给同五台山有密切关系的张商英的,一首可能是送别诗,另一首是酬和诗。有人说,这两首诗表达了苏东坡对五台山的向往、热爱之情,我倒更觉得是两位深谙佛学的大家借五台山在争论一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他们正在经历的难题。

        至于是什么难题,我们先提一些线索,大家都来找找看,我们先把两首诗抄录一下吧:

        送张天觉得山字
        西登太行岭,北望清凉山。
        晴空浮五髻,晻霭卿云间。
        余光入岩石,神草出茅菅。
        何人相指似,稍稍落人寰。
        能令坠指儿,虬髯茁冰颜。
        祝君如此草,为民已恫瘝。
        我亦老且病,眼花腰脚顽。
        念当勤致此,莫作河东悭。

        次韵答张天觉二首
        车轻马稳辔衔坚,但有蚊虫喜扑缘。
        截断口前君莫怪,人间差乐胜巢仙。
        驭风骑气我何劳,且要长松作土毛。
        亦如诃佛丹霞老,却向清凉礼白毫。

        第一,《送张天觉得山字》似乎是送别诗,“莫作河东悭”看出应是张商英赴任河东提点刑狱,时间是1087年。这次赴任,张商英可不是荣升,而是有贬放的意思。大家看看时间,1085年宋神宗驾崩,哲宗继位,而实际操控政权的是英宗皇后高氏。高太后和宰相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守旧派”占了上风,苏轼也在短短17个月里,从“乌台诗案”戴罪之身连升12级。

        而此时的张天觉是坚定的拥护变法派,他上书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先帝陵土未干,即议变更,得为孝乎?”且移书苏轼求入台,其廋词有"老僧欲住乌寺,呵佛骂祖"之语。吕公著闻之,不悦。出提点河东刑狱。

        第二,从《送张天觉得山字》中,我们看不到改朝换代、改弦更张的激烈交锋,苏轼更有借助五台山神草救度百姓,来寄希望张商英解决民间疾苦。“悭”有吝啬的意思,但还有欠缺的意思,是否是告诉张商英我已老矣,没有你的幸运能登五台山,你做河东的官,管辖五台,可别留下缺憾呀。登山是古代文人生活的重要部分,这种情感似乎也可理解。

        第三,看了《送张天觉得山字》诗,是不是觉得张商英和苏轼是亲密战友呢,其实不然,宋代有一批高级文人,他们私下可以相互仰慕,但政见上却是针尖对麦芒,比如王安石和司马光。张天觉和苏东坡都是四川老乡,苏比张年长五岁,而且都是十九岁中进士。从政见上讲,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也不同意司马光的极端政策,两派都对他不满;张商英是坚定的改革派,但后来也颂扬过司马光的“元佑更化”,也落得个两头不讨好。

        但即使同在新旧两党的政见间判断,他们的观点也并不相睦,1093年高太后驾崩,哲宗亲政,清算元佑党人,在清查元佑九年公文档案时,张商英的矛头就直指苏轼。所以,我们在《次韵答张天觉二首》是不是可以看出,苏轼是在回答张商英提出的问题呢,次韵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这种你来我往,是在交流还是在交锋呢?

        第四,张商英、苏轼还有那位贬谪张商英的宰相吕公著,都算得上是宋朝高级的文人了,说高级当然指人品,才学好、职位高不见得就高级。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佛学大家,他们对佛教的理悟都很深。所以,张商英和苏轼的对酬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相互歌颂,文人雅致这么简单,其中引用了很多典故,在我看来也是讨论现实问题高级别对话。

        是不是看到这里大家都有点儿晕了?这就对了,这才是有意思的历史,大家慢慢梳理吧,我走到这里已经觉得这两首诗有意思了。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虎虎生威:佛教中国化历史中的“虎文化”[1796]

  • 舍利的历史与象征[2740]

  • 在大相国寺感触历史与文化[2765]

  • 晚明唯识学复兴的历史与价值[2614]

  • 苏东坡与禅师的唱酬诗[4770]

  • 佛教戏曲的历史与发展[4109]

  • 宗教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关系 [卓新平][3481]

  • 第八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 关中·外缘”在西安举办[4656]

  • 素食的历史[2847]

  • 千余册古佛经现身上海:能还原藏传佛教千年历史[3941]

  • 云水禅心:无客不东坡 [圣玄][2046]

  • 佛光寺发现80周年:留住一段历史,守住一个传奇[3486]

  • 加拿大佛教50年正传:大勇大悲开创历史[4331]

  • 佛光寺发现80周年:留住一段历史,守住一个传奇[3438]

  • “一带一路”历史上的佛教传播[3637]

  • 本地化建设:中国天主教的历史与现实[4261]

  • 古丝绸之路:人类历史的地理宿命 [张信刚][3828]

  • 藏传佛教各宗派女人出家的历史、现状及分布特点[5826]

  • 汉传佛教的历史、特点与启示 [学诚法师][3527]

  • 中国佛教的后信仰时代:“佛度有钱人”——历史与文化的考察[323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