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4]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50]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7]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9]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21]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精神的突围——东坡的黄州岁月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998   时间:2021-5-2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5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佛教居士、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二月乍暖还寒的时节,已近知命之年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来到黄州,在这里,他不能随便离开,也无权签署公文。回想少年登科,春风得意的过去,乌台诗案对他而言是人生中一次残酷的打击。狱中的苏轼有忧虑,有惶恐,有盼望,也有期待。对面这次巨大的打击,他需要反思,需要人生总结。

        初谪黄州,苏轼的生活极其困苦,举目无亲,人地生疏,薪俸断绝,居无所安。虽然后来生活有了着落,但其内心深处的苦闷,却忧郁压抑,难以排遣。通过“闭门却扫,退伏思念”,东坡不禁感慨“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欲归诚佛僧,寻访悔过自新之方。恰恰此时,东坡知道了城南的安国禅寺,作为一个文人,这里的“茂林修竹,陂池亭榭”深深地吸引了他。更主要的是,这里的住持继连和尚,精通禅理,道德弥深,在两人的交流过程中,东坡深受教育,逐渐走出了内心的樊笼,心境豁然开朗。

        在黄州将近五年的岁月里,东坡间一二日就会来到安国寺,在这里“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终至“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倏然,无所附丽”的禅境。东坡的一生,出入佛老,游历居住过的寺观众多,但是却很少有过如此真切平实的禅悟描述文字留下来。在人生的第一次低谷,安国寺的参禅经历可以说是东坡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正因为这段禅悟的经历,使得东坡对人生的虚幻无常有了切身的体验,对佛法的信仰也更为坚定。禅的超越与空灵,更给了东坡与智慧的启迪,“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在走出抑郁苦闷的桎梏之后,完成精神的突围之后,东坡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境地。历经了人生的浮沉,收获了对生命的豁达;亲历了红尘中的世态炎凉,挣脱了役心之物,收获的是心中的坦然;承受了生命中众多的苦难,收获的是精神上的超然。

        当苦难内化为诗人的精神资源,一个全新的苏轼诞生了。元丰五年,苏轼两次来到黄州的赤壁矶,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独立矶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如画的江山,必然衍生出卓尔不群的英雄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800年前的这些英雄,一一浮现在苏轼的眼前,黄州成就了他们跨越时空的千年之会。遥想雄姿英发的公瑾,诗人想到的是自己的多情,自己早生的华发,得失之间,遂有“人生如梦”之叹。遥想横槊赋诗的孟德,诗人想到的是一世之雄安在?遂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悟。无论是风流潇洒的周瑜,还是不可一世的曹孟德,最终都被大浪淘尽。是非成败转头空,唯有江月永恒。面对着千古不变的江月,诗人举起了酒杯,将敬畏融入酒里,散向江天。

        谪居黄州的苏轼,抛却了功名利禄,疏远了官场,陪伴他的只有十亩荒地,一间雪堂,但是他在清风明月间却真正享受到了自由生命的快乐,心游物外,将无往而非快?黄州赋予了诗人感悟生命的灵气,诗人充实了黄州的文化内涵,苏轼与黄州,演绎了一段名留青史的传奇。东坡在黄州实现了文学创作的巅峰。可以说,是山水清远,土风厚善的黄州,是安国寺的这段参禅经历成就了一代文豪东坡居士。难怪乎他的弟弟苏辙说“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在谪居黄州的岁月里,因为政治的风波影响,加之山水路遥,很多亲友都不能和东坡往来了,但让他尤为欣慰的是,依然有数位僧道与其书信往还,甚至不远万里,前来探望。“而释、老数公,乃复千里致问,情义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也”。正是这些方外之士,加之其胞弟苏辙、门生黄庭坚、同僚徐君猷、张商英、陈季常、巢元修、朱昌寿、杨采等人,在东坡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他深深地理解和高度的赞扬,让他重拾起人生的信心。他与这些老友重逢,在悠游于黄州佳山丽水的同时,更需要一个环境清幽,风景秀美的地方,回忆旧事,唱和往还,而城南的安国寺,自然成为了他们经常造访的地方。一时之间,安国寺成了文人雅集聚会的场所,他们在这里对饮交流,诗词唱和,参悟禅理,陶冶性情。也正因为如此,在太守徐君猷离任去郡之时,与东坡重游安国寺,继连和尚请他为竹间亭题名,东坡为之易名“遗爱”,并代好友巢元修作文记留念,赞颂徐君猷的政绩与道德。而文人来安国寺聚会唱和的习惯,一直得以延续,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驻足黄州时,往往会前来追忆凭吊东坡曾经走过的足迹。

        被贬黄州也是苏轼与佛教关系的一大转折。苏轼的外祖父、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苏氏门中也有出家为僧者,如成都的宝月惟简。但是被贬黄州之前的苏轼,正值青壮年,血气方刚,满怀忠君报国的鸿志步人官场,以其博学多识,才气横溢,在朝野士大夫中声名日著,总体而言,仕途相当顺利。这段时期的苏轼像很多儒者一样对佛教怀有好感,在佛教界也有僧人朋友。但是对佛教并未完全深入,也未称居士。

        谪居黄州期间,他开始自号东坡居士,在安国寺进行自我反思,完成心灵和自我解脱,从而真正信奉佛教。从苏轼的诗文来看,在他此后的生涯中,不管是在官居高位的短暂顺境,还是在贬谪到偏远的岭南、海南之时的极端困顿的逆境,总是对佛教禅宗怀有真切的虔诚的感情,或是拜佛祈祷,或是读经写经,或是与僧人交游,或是书写表述佛教义理、禅悟的诗文,或是为寺院写记写铭,或是绘制佛像,直到从海南北归,一路所经过的佛寺几乎都留下他参拜的足迹。他在佛教丛林中却结交了很多超越于世间利害得失之上的知心朋友,有的从年龄上看是他的前辈,也有的是他的同辈或后辈。其中以禅僧居多,著名的有云门宗的大觉怀琏及其弟子金山宝觉、径山惟琳、道潜(参寥子),还有佛印了元、净慈法涌(善本);临济宗的东林常总、南华重辩;曹洞宗的南华明禅师等。

        苏轼与这些朋友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彼此间经常有书信、诗文往来。在他后来一再遭到贬谪,生活遇到困苦的时候,这些朋友给他很大安慰和帮助,有的甚至从远道前去探望他。促使他对佛教、禅宗有了更深入的钻研和了解;他在庐山期间最后参访东林寺,参谒常总,并在此住宿,夜间与常总禅师谈论禅法,对常总所说“无情说法”的道理进行参究,有所省悟。黎明,他将悟境以偈写出献给常总,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东坡的禅宗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文、书、画的创作。在他的诗文著作中不仅有相当数量的以佛教、禅宗为题材的作品,而且在创作风格、气势、情趣和意境等方面,都能找到深受佛教禅宗的心性空寂、无念无思、“不立文字”、物我一体等思想影响的成分。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苏轼不可不读的十首词,人间万事,不过如此[376]

  • 愚者用嘴痴者用脑,智者善于管理情绪[899]

  • 佛印禅师:世间谁是无事人?[1073]

  • 9个好习惯,助你走出精神内耗![993]

  • 净慧长老:精神能源的保护与开发[1282]

  • 别在意他人,别委屈自己[1079]

  • 禅者的精神风貌[1324]

  • 净慧长老:四大菩萨的精神[3037]

  •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精神的修炼![1882]

  •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25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1810]

  • 真正拖垮你的三种内耗[1760]

  • 你的“五观”里,藏着你的人生结局![1894]

  • 读懂苏轼这7首禅诗,世间万事,不过如此![1633]

  • 原来,这就叫“精神长相”![1434]

  • 王雷泉:佛教精神对当代人的滋养[2103]

  • 三千大千世界中,我的坐标在哪里?[3283]

  • 修养到位,别让自己被这些“病”障碍住[3948]

  • 原来,这就叫“精神长相”![2088]

  • 佛教称为无神论的意思?[1930]

  • 藻饰万象:苏轼题画诗与佛教[253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