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03]

  • 管理健康最好的方式:放下破事[113]

  • 中国十二时辰,诠释了我们的一[124]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182]

  • 学会给自己“刹车”[132]

  • 8个心灵成长与自我疗愈法则:我[105]

  • 接纳,是生命最好的温柔[148]

  •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145]

  • 作为一个修行人,你是否做对了[126]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无谶②[110]

  • 去靠近滋养你的人[159]

  • 人性的错误,就是赢了利益,输[14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论语》通今:这三样东西,无论到哪都要带在身上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193   时间:2021-5-1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5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生活不是用来妥协的,无须把自己摆得太低,挺直了腰板,幸福就会离你更近一点。

        人生路漫漫,何曾有坦途。

        在人生这条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波折。

        有时,我们摸爬滚打,历经磨难,可未来的道路,依然模糊难寻,让人失落、失望。

        有时候我们不免会想,有没有那么一样护身符,可以保佑自己勇闯天涯,天不怕地不怕,最终驶向成功的彼岸。

        其实,有三样东西只要随时随地把它们带在身边,基本上就够用了。

        哪三样呢?

        就是恭谨,敬畏和真诚。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个人独处时要保持恭谨,操持事务时要心存敬畏,与人交往时要诚心诚意。(这些)无论走到哪,都不可以抛弃。

        01 独处时,保持恭谨

        君子慎独。

        身为君子,就算独处,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这是个人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

        人可以骗得过所有人,然而,却最骗不过自己。

        在独处时,保持恭谨,严格地约束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做到表里如一。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王密深夜去找杨震行贿,说没人知道,杨震回应他“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立于天地之间,行得正,坐得直。

        如此,于人是坦然,于己则是心安。

        02 做事时,心存敬畏

        前阵子,有个概念很火,叫“工匠精神”。

        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他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

        中国古代有过李春、李冰、鲁班、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工匠。

        《庄子》中记载的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禅,无一不是道技合一的“匠工蕴道”。

        其实每个人做事,都需要这样一种精神。

        心存敬畏,心怀专注,无愧于事,无愧于心。

        03 交往时,诚心诚意

        人际交往时,真诚是最重要的。

        《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情假意、矫揉造作,固然也能取悦于人一时,但一旦被人察觉,那博得的一切好感便会荡然无存。

        正所谓,人心换人心。

        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欺骗别人,别人就会欺骗你。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很富有,两人一起做生意,鲍叔牙总是给管仲多分一些,管仲做事情不出色,鲍叔牙也认为是时机和运气的问题。

        管仲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后来,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推行改革,帮助齐国成了春秋第一霸主,“管鲍之交”,也常被人称道。

        《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有很多。

        为何他这次要对樊迟这样说呢?

        因为樊迟是一个不那么聪明机灵的人,所以,他问仁,很容易简单的把仁理解成对别人好。

        然而,仁的根基是首先对自己好,然后才能对别人好。

        告诉他这三件事,就是保证他到任何地方,都不会受到伤害。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三件事能保证你不会对任何人构成伤害。

        所以,既是对自己好,也是对别人好。既是对自己仁,也是对别人仁。

        这才是真正的仁。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不可思议![48]

  • 读懂这几句,看透生活本质[197]

  • 星云大师圆寂,千字遗嘱表达一生志愿![420]

  • 你的慈悲善良,蕴藏着你的大福报![381]

  • 佛说:这五种人是“非人”必须远离……[538]

  • 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很简单[620]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 ![1684]

  • 智者悦己,愚者悦人[614]

  • 人生需要这三个知己![628]

  • 人怎么待我,我就怎么待人[639]

  • 敬畏因果,做一个善良的人[973]

  • 神奇的“种子法则”:意念具有不可思议的超能量[1207]

  • 戳破人性真相的7个小故事,现实又扎心,看完就懂了[1977]

  • 人生三件宝:知耻,敬畏,自律![1353]

  • 尊重,永远都是相互的[1561]

  • 修好这3种心,人生就顺了[2953]

  • 人须有三种敬畏[3459]

  • 两个老师的较量[1672]

  • 《菜根谭》:先修身,再交友[2461]

  • 真正的高贵,是对自己心存敬畏[193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