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一般人说到“慈”,只会想到“好人”、“乐善好施”等正面的形容词。做一个“慈”心的人,是否只需救急扶危、解人之困便可?行“慈善”是否单单存有一颗善良的心,便能救济他人?世俗的好人理应做到如此。
不过,在佛教的角度,慈与悲乃是一体,两者不相离。慈悲乃是大乘菩萨修行的重要心志,誓愿度无量众生离苦得乐的大宏愿。慈悲度化众生固然是菩萨行的根本基石,般若智慧亦是善巧引领不同根器众生的法轮,能破除各种烦恼、执着的邪见。“慈悲度众生,般若为究竟”,菩萨道的修持应是慈、悲为根本,般若智慧为方便,三者缺一不可。
修菩萨行需具足四无量心,而慈悲乃是菩萨初发心之因。“慈”,一般的理解是带给众生快乐。从《宝积经》中“慈能济拔一切众生,大慈无量捐舍自乐,能与一切众生安隐快乐”,这是说明慈乃是利益一切众生、捐己之所有,于有求之众生,令其乐逸。这不就是与世俗人所想一样吗?非也,菩萨不只是世间的布施,而是发愿度化众生趣向解脱。菩萨初发菩提心,便是以世间的众生为对象而生起慈悲心,乃是“众生缘慈”。菩萨观察众生流转于生死苦海中,见他们漫漫长夜都不得安乐,生起慈心,想救济众生于光明之中,让他们都能安隐快乐,这便是菩萨以众生为对象的慈悲心。若说进一步推动菩萨实践利他的发心,慈无量心虽然有强大的推动力,若以配合悲无量心,并驾齐驱,其威力则更猛利无穷,是令菩萨于菩萨道中不畏惧,有所谓“空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慈亦无边。”
悲无量心乃是与慈无量心同一根本,一面是济乐予众生,另一面乃是拔众生之苦。两者不异,同是菩萨道的根本。按《宝积经》:“为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应以大悲而为导首。”及《大智度论》卷二十:“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两段经论中提及到“悲心”之重要,乃是诸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根本要素。此二经论指出大悲能为般若智慧之引导,而成佛也是因大悲作始而得。菩萨慈心见无量众生于无边苦海浮沉,而引发菩提心;又以悲心为根,主动慈航苦海或不住涅槃,度化有情,志求解除众生之苦、破除一切无明。这正如《宝积经》所说:
童子,菩萨摩诃萨行大悲时,观诸众生虚伪身见之所缠,为诸恶见之所藏隐。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于诸众生发起大悲:“我当为彼说微妙法,令其永断虚伪身见、种种缠诸恶见等。”
菩萨观察众生为各种愚痴、贪爱、执着等恶见所束缚,流转于生死苦海,而生起相对应的大悲心救度(我当为彼说微妙法)。
猛利的慈悲心令菩萨能于苦海中救度不同根器的众生,不起悔心与厌离心。然而,各类众生的业力不同、根器不一,故菩萨“因材施教”令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样更显般若智慧的必要。按《大日经》: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经文除了指出慈、悲的根本性外,亦点明方便(菩萨度众生的善巧法门)的重要性。在六度中,般若波罗蜜多正是菩萨道修行之首。“慈无量心”与“悲无量心”与般若波罗蜜多相辅相成,尤其是“悲无量心”与智慧的关系。菩萨见众生受苦而生起大慈心、大悲心,进而广发大菩提心,行“六度四摄”等方便法门。这些法门都以般若智慧为导,菩萨运用种种善巧方便,以应众生根器与需要,且能够恒住世间度化众生而不退转。若无般若智慧的启导,其余五度虽善,但修不得其法,易有“好心作坏事”之弊。有如欧阳竟无先生所言:“悲以功德而大,功德以智而成。不作功德,无所用其一切智智;不有其悲,亦无所用其功德。本乎大悲,而因于菩提,竟于巧便。”一切成就佛果之功德,都是源于菩萨的慈悲心与智慧,即是慈悲为根本,智慧成巧便,佛果成就也是基于慈悲、善巧地觉度一切有情。
“慈悲度众生,般若为究竟”,不单是菩萨行者的修行指标,而且是我们待人处事的行为指引。若然每个人都以慈悲心面对每个生命、理解身处的环境,世界上的善事便会增加,恶事便会减少,而不是一桩桩憾事烙印在历史的丹青上。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