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7日 佛学研究网
证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针对《坛经》中的这“虚空”一说不少禅师都作过解释,从谂禅师便是其中一位。从谂禅师曾经作过一首名为《鱼鼓颂》的诗偈,其偈中就暗藏了对虚空的认识——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这首《鱼鼓颂》是从谂禅师在回答众人提问后的即兴之作。偈中的“鱼鼓”是鱼形木鼓,寺院用以击之以诵经的法器。他的这首偈可以这样理解:一切事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和合而成,“鱼鼓”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大自然对它情有独钟,“造化”更为精巧工致而已。“鱼鼓”有声,妙在内无。这个道理凡夫俗子是不明白的,因为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人生的方法与禅者有所差异,有如音律中的宫商不尽相同一般。
从谂禅师借此偈喻指参禅悟道也应与鱼鼓一样,全然在“空”字之中:心中空明,禅境顿生。
唐代太守李翱听说药山禅师的大名,就想见一见他的庐山真面目。李翱四处寻访、跋山涉水终于在一棵松树下见到了药山禅师。
李翱恭恭敬敬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没想到药山禅师眼睛没有离开手中的经卷,对他总是不理不睬。位高权重的李翱怎么能够忍受这种怠慢,于是打算拂袖而去:“见面不如闻名。”这时药山禅师不紧不慢地开口了:“为什么你相信别人的传说而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李翱悚然回头,拜问:“请问什么是最根本的道理?”
药山禅师指一指天,再指一指地,然后问李翱:“明白了吗?”
李翱老实回答:“不明白。”
药山禅师提示他:“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恍然大悟,激动之下写道:“证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药山禅师实际上是提示李翱,只要保持像白云一样自如自在的境界,何处不能自由?何处不是解脱呢?然而,在这个日益繁杂的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显得焦躁不安、迷失了快乐。唯一可以改变这种状态的办法便是保持内心的空明,于静处细心体味生活的点滴,让生活还原本色。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