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07]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5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00]

  •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10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7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41]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20]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72]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21]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1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9]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3]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带着这六个问题,走近六祖、了解《坛经》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865   时间:2021-3-2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3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1 坛经

        问:《六祖坛经》是六祖写的吗?

        目前公认的起源是,六祖惠能大师被恭请到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其弟子法海将这次开示内容记录,并题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一卷》。

        之后,惠能大师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又增加收录了惠能大师与弟子之间的问答,这本著作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里被广泛流传,世称《六祖坛经》,也是中国僧人撰写的佛教著作中唯一被称为《经》的一部。

        2 名讳

        问:到底是惠能,还是慧能?

        在六祖名讳上,目前有惠能和慧能两种写法。在唐五代时期,惠与慧确实是通假字。

        根据考证,在距离六祖圆寂时间相对较近的文献中,称“惠能”。但六祖圆寂200年后,北宋僧人赞宁所编撰的《宋高僧传》开始,不少禅宗文献中使用的为“慧能”。但该时期也有同一本著作中先后出现“惠能”和“慧能”的情况,例如《佛祖统记》。

        惠与慧,一字之差,也有不同的诠释。惠者,以法惠济众生,惠指的是六度中的布施;慧者,以法慧施众生,对应六度中的般若。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理解,其实名字也只是一个代号,传承六祖的思想才是核心。

        根据南华寺(六祖本庭道场)所藏由明代高僧憨山德清禅师勘校、明代泰仓禅师刻本的《曹溪六祖坛经》,其中全部以“惠能”称六祖名讳,可为后世参考。

        3 偈子

        问:“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子,是神秀还是六祖所作?

        五祖弘忍为遴选传人,命弟子各作一偈呈上。神秀是门中佼佼者,他写下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而惠能此时还只在门中做舂米等杂事,看了神秀的偈子觉得还有问题,他也做了一偈,请人帮忙在墙上写下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对这首偈子,圣严法师曾经说,六祖的境界是那么的洒脱,那么的自在!很多人希望开悟,开悟在梵文叫‘觉’,也就是‘菩提’的意思。也有人认为为了明心见性,必须时时将心擦拭干净,像镜子一样,能将之保持干净就是开悟,是智慧的表现。因此,对没有开悟的人而言,‘智慧’这个东西是有的,必须追求,并且可以执着。但六祖认为没有开悟、智慧这些东西,一旦执着在有智慧这件事上,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说‘本来无一物’。

        心中有执着就没有真正开悟,不要认为有像镜子一般的自性,当心中什么都放下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悟。这就是《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这才能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是心中无一物,才是真正的悟境现前。

        平常人虽然没有像六祖那样的心胸,可是少一点牵挂总是好的。自己所拥有的,不论是权势、名利、眷属等等,虽有而不要患得患失;这样就能活得愉快一些、自在一些。该有的不需拒绝,不该有的不需非得到不可;如此心中坦荡荡,白天不紧张,晚上睡得熟,不是很好吗。

        4 法门

        问:顿悟和渐悟,修哪个法门好呢?

        很多人有误解,以为顿悟和渐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行方法,其实不然。圣严法师曾做过一个比喻,“所谓顿悟,乃是最后一念的点破,或最后一缘的成熟,如一个孵了二十来天的鸡蛋,如因小鸡无力挣开蛋壳,经母鸡轻轻用嘴一啄,小鸡便会脱然而生,并且生气盎然,但这母鸡的一啄,也是最后一缘的助成。同样的,我们学佛,因为往昔生中的根机深厚,所以生到现世,只要偶受一个禅门所说的机锋,便可一念点破,而顿超悟入凡上的圣域。那么所谓顿悟,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了”。

        如神秀禅师那样“时时勤拂拭”,其实是大部分人修行的状态,没有日复一日的积累,谈何那一刻的顿悟。但确实也有如六祖那样的存在,因为过去世修行的累积,在今后只需一个机缘,甚至听闻一句经文,便能接近顿悟的契机。

        5 衣钵

        问:接了五祖衣钵后,六祖做了什么事?

        接了衣钵后,六祖并没有立刻出来弘法,而是在广东四会混入猎人队伍中避难,平时吃点锅边菜,有机会就趁猎人不注意,悄悄打开捕兽网放生一些动物。

        一方面,这是躲避一些恶人的追寻,因为他们不会想到惠能会躲在猎人队伍中。另一方面,在得到五祖印证和点拨后,他自己潜行密修了十五年。开悟了,明心见性了,也并不代表一步到位,开悟之后的修行叫做保任,也就是保护心行不住妄念,任运此心直用直行,护持住开悟时的解脱状态。六祖就在这十五年里,反复修行印证至一定程度,才出来弘法。后来,六祖到达广州法性寺,有了“风动幡动,仁者心动”那番对话。

        二十四岁得衣钵,三十九岁正式剃度出家。此后六祖大开方便之门,广度有缘众生,正式公开接下禅宗第六代祖师这个担子发。六祖一生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

        6 肉身

        问:六祖真身是否还在,供奉在哪里?

        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宋哲宗绍圣元年,59岁的苏东坡再次遭贬,南迁路上他曾特意去拜谒了六祖真身,顶礼悲泣后写下一首诗《南华寺》——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地藏菩萨之圣德及其法门[253]

  •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让你从迷失中找到方向![855]

  • 10个哲理笑话,让你顿悟人生[863]

  • 解决问题最高明的方法,就两个字![879]

  • 别让负面情绪,毁了你的人生[1471]

  • 当问题解决不了时,不如先放下,宇宙自然会给你答案![1314]

  • 如何面对越学佛越不顺的问题[1217]

  • 坛经讲座·序言[1686]

  • 禅宗的顿渐法门[1917]

  • 因果、无常、空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1730]

  • 遇事最重要的5种能力[2425]

  • 禅宗参话头法门疑情解析[2657]

  • 来事不慌 遇事能扛[2008]

  • 太虚大师:人生问题之解决[2130]

  • 《坛经》中的“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2029]

  • 普通人逃避问题,聪明人解决问题,智慧的人消除问题[1991]

  • 《六祖坛经》的思想[2807]

  • 六祖大师的这首偈是大彻大悟的境界[2920]

  • 初学佛者,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2605]

  • 探究禅宗思想溯源的几个问题[237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