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08]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08]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13]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6]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1]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3]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1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57]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35]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20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3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大师教你如何学佛!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383   时间:2021-3-1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3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太虚大师精通三藏,学贯古今,智慧圆融,悲心广大。不单是渊博的佛学者,身体力行的有德高僧,而且是妙语如珠,才华横溢的诗僧。

        其诗从悟境和悲愿中流出,信手拈来,均成妙句,感人肺腑。我(惟贤法师)亲近大师近十年,春风化雨,深沾德泽。大师的诗,常爱读诵。

        今就记忆所及,略述体会,以彰显大师的志行和悲愿。

        太虚大师教诲

        一、阐扬人生佛教

        第一首 四十八岁述怀

        堕世年复年,忽满四十八,
        众苦方沸腾,遍救怀明达。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这首诗,是太虚大师作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战云密布、我国正值抗战紧张、遍地烽烟、人民颠沛流离的时代。

        太虚大师悲天悯人,痛感“众苦方沸腾”,人心愚顽险恶,必须以佛法拯救。但在佛教内部,由于历史的影响,因循守旧,被人讥为消极迷信,不能发扬佛教真理,发挥佛教救世精神。

        大师为适应时代机宜,倡导“人生佛教”。认为我们信仰和依归的是佛陀,究竟的目标是佛果,但必须从人乘做起,完成人格,即为成佛的根机;从超人至超超人,即成为圆满的人格。

        佛陀降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在人间,只有殊胜的人乘,经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才有成佛的可能,这是符合现实的真理。

        大师写作的《佛教人乘正法论》、《人生佛教》,就是发挥这一精义的。

        第二首:示学佛

        如果发愿学佛,先须立志做人;
        三皈四维淑世,八德十善严身。

        这一首诗,强调学佛先须把人做好。而做好人,离不开佛教的三皈、十善和儒家的四维、八德。

        作为佛教正信居士,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严守五戒十善,这是学佛做人的基本品德。此种品德,深入民间,有益于改良社会、政治和社会风气,做到淑世善民。

        太虚大师提出五戒,能摄持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内容。谓不杀而仁,不盗而义,不邪淫而礼,不妄语而信,不饮酒而智。由五戒扩充为十善,比儒家四维八德的意义更高,范围更广。五戒可以总括人类的道德行为,而十善则为三乘圣者(声闻、独觉、菩萨)成就无漏果的共同基础。

        大师在《十善业道经讲要》中说:“到人间乐园最切实的路径,是十善业道。若欲达人类安稳快乐之目的,即在奉行不杀、不盗等的十善。如能实行此十善业、无有不得成就的。

        现在世界相杀相斗,皆因肆行十恶、不行十善。假使人人皆能行十善,立可成为安乐世界。现今人类的痛苦,皆由于不行善业,因此由个人而社会而国家而世界,便都成为一个痛苦的苦海……”

        在这里,大师根据佛教因果法则,提出履行十善则人类安稳快乐,违背十善则国家和世界必成为苦海的论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大师痛感人类遭受战乱之苦,提出救世之道,发表《集团的恶止善行》一文,明确止恶行善为道德之宗,倡导集团的恶止善行,振兴集团善的势力,抗止集团恶势力之侵害,造成民众之安乐,世界之和平。

        大师悲悯之心,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二、苦心培育僧才

        第一首:赴灵鹫山感怀

        觉树枯荣几度更,灵山寂寞傥重兴;
        今时不用伤迟暮,佛法弘扬本在僧。

        这首诗是太虚大师于抗战期中,组织佛教代表团到印度访问,朝礼灵鹫山而写的。

        释尊静坐成道的菩提树,春来繁荣,冬来叶落,不知经过了多少次枯荣?昔日释尊说法大众云集、华雨缤纷的盛境,已不存在,灵山目前是寂寥的景象,大师朝礼时,是多么感慨万端啊!然而,物极必反,废久必兴,众生业转福来,法缘成就,灵山或者要重兴吧,法轮将再转吧!诗句的末两句,也可以感知大师对不久的将来,抱着无限的憧憬。

        住持三宝,弘扬佛法,主要责任在僧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僧人因循守旧,寺庙与社会脱节,加上新时代潮流对旧制度的冲击,寺庙濒于危境,僧人生存受到威胁,已不能担当起“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责任。

        大师忧心如焚,思欲整顿僧制,从l915年到l930年,先后写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论》、《僧制今论》、《建僧大纲》三书,准备选择寺院试行,但遭到守旧派反对。

        但是,太虚大师屡受挫折,并不灰心,将目标转移到培养僧才上,将希望寄托于新一代的僧青年。“佛法弘扬本在僧”,是多么感动青年一代的号召!

        为了培养僧才,太虚大师先后创办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柏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在大师的辛勤培育下,成就了一大批人才(包括一部分在家居士),信徒弟子遍布海内外,成为复兴佛教,拯救社会的中坚力量。

        但在此刻,有些人借“革新”一词攻击大师,其实,大师倡导的“新佛教”,并非在佛教本质上有何改变,不过是审时度势,以佛法的“契理契机”为原则,顺应时代在形态上的调整而已。所谓“新佛教”、“人生佛教”,其精神和实质不过如此。

        大师教育青年学僧要:一、真修实证以成果;二、舍己济众以成行;三、勤学明理以传教。又谆谆教导他们:“无私、戒懒、为公服务。”于此证明大师培养僧才,用心良苦。

        第二首:示僧青年

        佛法新闻坦荡途,
        人人在握有灵珠;
        四边莫触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无。

        太虚大师指出:人若能听闻正法,就已走上人生的坦荡道路了。但要“勤学明理以传教”,必须从闻思修,悟证般若。从闻而思而修,目的在破除无明尘埃,启发人们心灵的明珠;悟证般若,就可使灵珠灿烂发光了。

        大师早年读《大般若经》,深入悟境,一生的学行,得力于般若,故以此勉励青年。此般若慧即缘起性空中道之智,惟能了悟缘起,才深信因果,视众生平等;惟能了悟性空,才能破除我执法执,熄灭虚妄分别,具足无我智慧。此缘起性空义,离四句,绝百非,扫荡常断邪执,契合中道妙义。

        大师教导说:“青年有志的佛徒,应当鼓起勇气,先从研究,以明达佛法真理,如理真修,以亲证圣果,乃为救僧之第一义。”

        说明大师教育徒众不是空谈知见,说食数宝,而是提倡从实践中了悟真理,才是真正的智慧,乃能指导正确的行动。

        第三首:示象贤

        要作法门龙象,
        须亲佛国圣贤;
        普敬飞潜动植,
        菩提涅槃本然。

        这是太虚大师写给其早期门徒象贤法师的诗,鼓励象贤法师,同时是鼓励青年一代的佛徒。

        圣贤位别,有小乘、大乘不同。这里大师所指,是向大乘圣贤学习。大乘菩萨的特点,是基于大智,深具悲心,愿力宏大。“普敬飞潜动植”,指无论对有情的动物和无情的植物,都要尊重其生命和生机,不得加以杀害。

        因为胎、卵、湿、化众生,佛性平等;扩大到整个器世界来说,物我一如,法性平等。非有法界圆融之智,不能具足此宏大的悲愿。

        大师给佛教青年们指出一条菩萨应走的大道,履行此大道,才能完善人格,圆证佛果。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太虚大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佛诞?[568]

  • 太虚大师说梦,看完就明白梦是咋来的了[1081]

  • 明海大和尚:开悟的体验[1912]

  • 太虚大师:人生问题之解决[2151]

  • 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123]

  • 太虚大师:佛法建在果证上[2525]

  • 五四百年回首!那些风云人物也曾在佛学领域烙下印记[3752]

  • 太虚大师|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3798]

  • 爱国护教|烽火岁月 一位僧人的爱国护教情怀[2896]

  • 北京大学举办“太虚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5459]

  • 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 [楼宇烈][3251]

  • 圆瑛太虚之争 佛教改革路在何方 [戒毓法师][4524]

  • 太虚判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 [韩焕忠][5620]

  • “革命和尚”释太虚 [侯坤宏][6588]

  • 弘一与太虚的法缘 [于飞][5875]

  • 太虚苦心育僧材 佛法宏扬本在僧[6679]

  • 弥勒精神与太虚人生佛教思想 [邓子美 王佳][7766]

  • 弥勒精神与太虚的思想[5309]

  • 太虚对“东密”的理性抉择从密教对武昌佛学院的冲击说起[6400]

  • 现代转化的临界点解读太虚的传统净土批评[573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