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00]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13]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09]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18]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42]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29]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70]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64]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74]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79]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31]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8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修行的九大难关,看看你闯过了几关?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330   时间:2021-3-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3月4日  佛学研究网

        人生不易,生活中我们总要历经一重重难关,而佛陀曾经也向弟子们开示过修行的难关。

        本期讲堂就为大家略述一二,看看自己能闯过几关。

        修行闯关

        ■第一关:贫穷时也能布施

        第一关是说当我们处于贫穷时,是否还能生起慈悲心去布施众生?

        很多人出于对财富的执著,一听到“布施”,便以为是“向自己要钱”,从而心生不满:“我都这么穷了,还让我布施!”或是“等我有钱以后,一定布施!”

        但须知佛教讲因果业报,“贫穷”的因,根植在过去生的“贪吝”中,而“贫穷”的果则在当下显现。

        如果我们无视因果,继续吝惜“布施”,那么当下的“果”,也便成了未来贫穷的“因”。

        其实佛教的布施并非只有财富一种选项,只要我们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愿意用言语、行为尽一份心力去帮助他人化解烦恼,都属于布施。

        ■第二关:富贵后仍能学道

        第二关是说当我们“富贵”后,是否还能生起学佛的念头?

        或许有人会说自己远达不到富贵,但这一关还可以引申为当我们处于某个舒适区时,是选择安逸享乐,还是选择舍离“欲乐”、通过修行让自己变得更好?

        福报虽好,但如果终日享福而不知惜福、培福、积福,那么福报总有耗尽的一天,就像天道的众生在福报享尽后,将面临天人五衰,此时再去学佛为时已晚。而我们还有选择的余地与时间。

        ■第三关:此生能与佛相遇

        第三关说的是此生有缘与佛相遇是很难的。就像悉达多太子出生后,前来为他占卜的阿私陀仙人痛哭流涕,因为他看到了太子将来必定成佛,但自己年事已高,恐怕将来无法听佛说法、随佛修行。

        如今距佛陀涅槃已两千余年,距弥勒佛下生也为时尚早,但佛陀留下的经典中依旧留存着他的法身慧命,而附佛外道、迷信玄谈也依旧在阻碍我们亲近正法。

        因此如果我们今生能够有缘接触佛法,诵读佛经、依教奉行都需仰赖宿世的福报与智慧,是非常难得的。

        ■第四关:诵持经典、不忘初心

        第四关说的是我们是否有智慧能够诵持佛经、依教奉行?

        对于佛陀时代的人来说,因为经典都是口口相传,尚无成文的典籍,因此不光是诵持、听闻佛经也非常不易。

        如今虽然我们能够通过网络轻易地获取经书,但“诵持佛经”依旧不易。因为“诵持”既有“用嘴诵读”,也有“用身心去行持”。

        如果我们不理解“学佛诵经”的目的,总是在诵经这一形式上打转,也不去身体力行的运用佛经中的智慧化解烦恼,面对烦恼依旧束手无措,看与不看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五关:遇到境界不起烦恼

        经书佛号念了不少、名相佛理也听了不少,但遇到境界我们的心念是否能始终如常、不起烦恼?又是否能在生起的瞬间有所觉察、忏悔呢?

        生活中,我们厌恶“996”,自嘲“打工人”,但除去睡眠时间,却无时不刻在为“贪嗔痴”打工——

        遇到“喜欢的人与物”,会想尽千方百计要将其追求到手;得不到会失落、愤恨、嫉妒,得到了又盼望更好的;  

        微博冲浪,遇到有人对自己或自己喜爱的明星出言不逊,是否能忍住上头的热血;事过境迁,心念又是否能不再缠留于往事?

        ■第六关:对待众生,心行平等

        佛教历来倡导“众生平等”,劝勉佛弟子消除执著与对立的心念,但我们在修行中却不时会以“自我”为中心,将人事物予以分级,例如:

        当我们由某位法师代授三皈依后,是否会生起诸如“我皈依的师父”比其他法师更厉害?师父教“我”的法门比其他师兄更好?

        当我们与同修探讨问题时,是否会认为“我学佛的时间久、应该听我的”“我懂的比你多,信我准没错”?

        当我们于佛前虔供香花鲜果后,遇到街边的行乞者,是否也能无私布施?当我们恭敬顶礼法师后,遇到外卖小哥、保洁员等法师以外的人是否也能恭敬致谢?

        对此,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中曾作开示: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第七关:不说是非,谨言慎行

        现代人常利用网络“言行无忌”,自认为“说几句怎么了,又不犯法”但一句话,可能会把人推向深渊,也可以使人放下轻生的念头。

        在日常的交谈、评论中我们是否能做到不为自利而说谎、刻意讨好他人,不随意评价、贬低他人,不为他人起绰号,不传播不确定的消息,不挑拨离间?

        ■第八关:发现身边的善知识

        虚云老和尚曾开示:“现今佛不在世,善知识代佛弘法,亲近之也能了生脱死。但善根浅薄的,会善知识也难,纵有缘见面闻法,不明所说之义,也无益处。”

        我们常感叹当今善知识难寻,但观音菩萨早已开示将会依众生根机化现种种形象度众,我们所缺的并非是“善知识”,而是遇到善知识的“福报”与辨明善知识的“智慧”。

        他可以是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些批评我们、纠正我们错误的人;伤害我们、磨练我们心性的人;侮辱我们、训练我们忍辱的人;欺骗我们、增进我们智慧的人;蔑视我们、撼动我们执著的人......

        ■第九关:坚持度自己、度他人

        在《地藏经》中,佛陀曾告诉地藏菩萨众生刚强难度,即使一时遇善知识被度化,不久后又会受烦恼欲望所牵,对此菩萨应无有疲厌、坚持反复度众。

        对于当今的佛弟子,戒奶茶、戒熬夜都尚且艰难,面对花花世界的其他诱惑,又是否能坚守佛陀的言教,依教奉行呢?

        面对不会使用手机、虚拟支付的父母,面对“怎么教也教不会”的孩童,又是否能有佛菩萨那样的毅力与耐心去反复教导呢?

        修行里遇到的难关有很多,远不止这九种,正如祖师大德们“佛法在世间”“烦恼即菩提”的开示,世间的难关也正是修行的难关。

        遇到重重难关,正是检验修行、更进一步的良机。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慧![351]

  • 星云大师圆寂,千字遗嘱表达一生志愿![456]

  • 《易经》说初一,一年从头吉[434]

  • 弱者诉苦,强者自渡,圣者渡人[522]

  • 一个人闲的程度,决定人生的高度![517]

  • 喝杯茶,找回自己的初心[575]

  • 起心动念,力透宇宙!愿力才是我们生命的原动力[773]

  • 渡人,渡心,渡自己[768]

  • 慈悲平等,是治愈一切的良药[985]

  • 记住这三句话,治愈90%的迷茫[1038]

  • 真正的慈悲,渡人亦是渡己[999]

  • 渡己是一种能力,渡人是一种格局[718]

  •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1034]

  • 一位法师写给考生的信,全文1340字,字字珠玑,智慧值爆表[1201]

  • 吃素有五重境界,看看你在哪一层?[974]

  • 真正的强者:低处渡己,高处渡人[1015]

  • 渡人,渡心,渡己[981]

  • 喝杯茶,找回自己的初心[1243]

  • 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1160]

  • 学佛,当亲近善知识[140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