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43]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02]

  • 过好每一个当下[158]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11]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38]

  • 成年人相处最舒服的五种状态[116]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85]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2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65]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66]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4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4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1佛教艺术 >> [专题]d1佛教艺术 >> 正文


    川腔梵呗唱诵:佛教中国化的音乐展现
     
    [ 作者: 亦真、吴艳   来自:网络   已阅:6761   时间:2021-1-27   录入:wangwencui


    2021年1月27日    佛学研究网

        十方腔梵呗传入巴蜀地区后,不断与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文化、音乐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以四川方言为基础,集川渝地区道教音乐、川戏音乐为一体的具有巴蜀地域性风格的川腔梵呗唱诵。川腔梵呗唱诵流传影响于我国西南地区,成为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梵呗流派。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则是川腔梵呗之中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

        成都文殊院腊八节庙会,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既包含各种传统腊八节民俗活动,又融入现代文化,以“结欢喜缘”为主题的民俗庙会活动。它最早开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成都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腊八节民俗活动。

        川腔梵呗的历史与发展

        梵呗唱诵在古印度就相当盛行。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一部分梵呗唱诵随之传入。既成僧伽,便有礼佛之仪;既有礼佛之仪,则有赞呗之需。但当时在华传授梵呗的僧人,大都是西域或天竺人,他们所传梵呗,都是西域风格的梵呗唱诵,这些“胡呗”缺少广泛流传的条件。

        三国时,中国的佛教徒开始注意到“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促;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的矛盾,并开始创作中国的梵呗唱诵。曹植创作的“鱼山梵呗”就是典型代表,自此,中国开始有了具有自己文化特征的梵呗。

        隋唐时,中国佛教梵呗唱诵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达到了鼎盛。佛教梵呗唱诵到宋元以后,日趋通俗化,逐渐与民间曲调合流。如《挂金锁》《望江南》《柳含烟》《山坡羊》《浪淘沙》《阿弥陀赞》《虔诚献香花》《回向偈》等佛曲被寺院僧人广泛唱诵,并且延续至今。四川蒙顶山的甘露祖师制定的《八十八佛忏悔文》与《蒙山施食仪》则成为后世佛教晚课的内容。

        明末高僧海明在重庆双桂堂住持弘法。在海明与圣可师徒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流传于江南的十方腔梵呗传扬于西南地区,与川渝地区尚存的佛教梵呗相结合,再经数代人的努力,四川佛教梵呗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川腔梵呗唱诵。圣可的弟子慈笃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成都创建文殊院,为文殊院第一代方丈。

        清乾隆末年,文殊院第五代方丈天晓,为传承和弘扬川腔梵呗唱诵,领众薰修《瑜伽焰口》等佛事,促进了川腔梵呗唱诵的形成与发展,并逐渐形成文殊院特色。其后,文殊院历代方丈与寺僧均特别重视川腔梵呗唱诵口传心授的传承。文殊院还注重川腔梵呗唱诵曲目的整理与收录。1922年,在第十五代方丈禅安支持下,法正汇集整理并刊印梵呗唱诵文本《释氏梵呗全集》,成为巴蜀禅林传习川腔梵呗唱诵的必备典籍。1988年,在第十七代方丈宽霖的指导下,常厚录制了常用的赞颂,并定韵标板而成《简明常用赞本》,成为巴蜀僧众传习川腔梵呗唱诵的必用教材。

        文殊院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文殊院历任维那(纲领职事,掌理僧众的进退威仪)、悦众(维那的辅助)都擅长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为川腔梵呗唱诵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多以四川方言为基础,是以佛教仪式音乐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佛教梵呗音乐。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内容丰富、曲目众多,涉及到巴蜀地区佛教的日常生活、仪式等方方面面,集中表现为早晚课诵、二时临斋,以及祝延超度的普佛、放焰口、水陆法会、浴佛法会等佛事仪轨,传戒、布萨等仪式,“佛诞晚会”等艺术展演。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以唱诵诸品香赞开始。早课讽诵《楞严咒》《十小咒》或《普庵咒》(限初一、十五),接着唱咏赞佛偈、绕佛、拜佛,之后观文、三皈依,祝赞韦陀。晚课讽诵《弥陀经》或《八十八佛忏悔文》《蒙山施食》,接着唱咏赞佛偈、绕佛、拜佛,之后观文、三皈依,祝赞伽蓝,最后维那呼普贤警众偈。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依据风格来划分,大体有两个体系:一为庄重的佛事体系。主要特点是唱腔平稳庄重、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配乐器仅仅使用大磬、引磬、木鱼、铛子、铰子、鼓;使用的地点以大雄宝殿为主;主要内容是早晚课诵、上供、水陆内坛、传戒、浴佛法会等仪轨。二为活泼的佛事体系。主要特点是唱腔转变灵活,哀事致哀,乐事致乐,活泼灵动、声情并茂;配乐器在以上6种之外,还可以有笛子、二胡、二星、云锣、扬琴、琵琶、阮、笙、唢呐、钹、镲、铃、螺等;主要内容是祝延超度的佛事、转咒、拜忏、放焰口、水陆外坛等。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依据用途来划分,大体有3种:一用于祝赞、延生等阳佛事仪轨之中,主要是2015年现任方丈宗性重编的《整理四川释氏梵呗集》(卷上)的内容。二用于往生超度等阴佛事仪轨之中,主要是《整理四川释氏梵呗集》(卷下)的内容。三用于“佛诞晚会”等综合文化艺术表演之中,主要是表现庄重、祝福的香赞、祝延等内容。

        十方腔梵呗唱诵、川腔梵呗唱诵、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一脉相承,又发展出不同特点。以《炉香赞》为例,十方腔的唱法特点是韵律和雅庄重、缓慢平稳,以“七星板”为转板;川腔的唱法特点是比十方腔欢快高亢,也是以“七星板”为转板;文殊院川腔唱诵则综合和雅庄重与高亢快速的特点,以“软三星板”为转板。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还有不少独具特色的唱诵本,例如晚课之中的“硬三星板”“清净大海众菩萨”。再者,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里面还有很多是十方腔梵呗所没有的内容,如“连九板”的《摆脱红尘》、“三星板”的《古佛家风》等等。

        文殊院川腔梵呗的保护

        目前,文殊院川腔梵呗的主要传承人有三位。宗性法师,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文殊院方丈,1991年开始师从净天学习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2006年倡导组建菩提艺术团,坚持举办“佛诞晚会”,发起开办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培训班。仁定法师,1986年跟随宏玉、常厚等潜心学习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多次参与四川省佛协举办的引礼师培训工作,培养了大批川腔梵呗人才。宏琳法师,1991年跟随常厚、仁定等人潜心学习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现任文殊院首座,长年教授青年僧人学习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

        近年来,文殊院川腔梵呗的传承面临挑战,开始出现唱诵十方腔梵呗的情况。很多赞颂唱词已经是有词无曲,后人不知道如何传唱。据《整理四川释氏梵呗全集》上下两卷的收录,实际上有数百首赞颂唱词;而现在传唱的《常用简明赞本》则只收录了常用的数十首。就算《常用简明赞本》,也因为难有演习和使用的机会,僧人无法全部掌握其唱词、唱腔。

        因此,文殊院采取多种措施对川腔梵呗进行发展性保护。整理编辑川腔梵呗的曲牌、唱词,并录音保存。2016年至2019年,文殊院举办第一届川腔梵呗培训班。川腔梵呗培训班课程丰富,涵盖了川腔唱念、器乐培训、声乐培训等多方面内容。

        文殊院每年的“佛诞晚会”演出形式丰富多彩,以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为主,结合其他类型的梵呗音乐、民俗音乐等各种表现形式,以及歌舞、朗诵、舞台剧、小品、魔术、武术等表演,被观众誉为“一场视听的盛宴”。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从亚洲各国佛教传播本土化倾向看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526]

  • 净慧长老生活禅与佛教中国化的传承发展[829]

  • 惠能:佛教中国化的“改革家”[1256]

  • 禅宗与佛教中国化[2153]

  • 早期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庄子发现——玄佛合流的一种历史考察[1945]

  • 牟子:佛教中国化史上华梵对话第一人[2033]

  • 佛教中国化的“适应性”精神[2406]

  •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2341]

  • 坚持推进“佛教中国化”,讲好中国佛教故事[2457]

  • 法海寺壁画: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一个缩影[2431]

  • 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内生逻辑与外适脉络[2083]

  • 从佛教中国化看生活禅的思想渊源与影响[2752]

  • 从“意义僵化”到“不立文字”——佛教中国化之路[2228]

  • 历史上的佛经翻译与佛教中国化[2990]

  • 佛教中国化视域下宗派佛教成立问题的再思考[2404]

  • 佛塔:佛教中国化的建筑艺术见证[3415]

  • 云冈石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与佛教中国化的艺术结晶[4409]

  • “生活禅”:佛教中国化在当代的“返本开新”[2676]

  • 禅门茶礼与佛教中国化[2690]

  • 清规戒律: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体现[363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