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11]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05]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10]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0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36]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11]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58]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51]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61]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66]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58]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冬至节祭祀天地祖先,民间为何说冬至大如年?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839   时间:2020-12-2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12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冬至吃饺子与谁有关?冬至最重要的风俗是什么?24节气中,为何民间认为:“冬至大如年”

        12月21日(农历11月初7),是2020年庚子年的冬至节。

        “冬至”是一年中“数九”的开始,用民间的老话习俗说:这一天不吃饺子,是要冻坏耳朵的。

        因此,在冬至吃饺子,就成了我们中国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从何而来,又与哪位圣贤之人有关?查阅中国的传统文化,说法有两种:

        一、吃饺子为了纪念神医扁鹊。

        相传,出生于战国初年的扁鹊,一生立志悬壶济世,游历四方,治病救人。

        有一年的冬天,扁鹊来到北方的农村,注意到了许多人的耳朵都被冻坏了。

        于是,他在山中采集草药,熬成汤汁让人们服用,以御寒生热,并以面片包食药渣。

        这个方法很有效果,扁鹊的良方,很快便治好了严寒中,人们被冻坏的耳朵。

        此后,人们便会在寒冬到来之际,用面粉制成耳朵形的食物吃,并为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饺子“。

        “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人们效仿扁鹊医病时的良方,吃完饺子后,还不忘再喝一喝饺子汤。

        二、吃饺子为了纪念张仲景。

        也有说法称,民间吃饺子,与另一位神医张仲景也有关。东汉时期,张仲景医术高明,被誉为”妙手回春“的神医。

        张仲景晚年在湖南长沙做官告老还乡,途中经过南阳白河岸边,看到当地的老百姓面黄肌瘦,耳朵都被冻坏了。

        张仲景医者仁心,可怜这些受苦的穷人 ,在冬至节安排弟子架起了一口大锅,给穷人舍药熬药,治疗冻伤。这个药的名字叫”祛寒娇耳汤“,里面放有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药熬好后,张仲景还让人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冻伤的乡亲们吃。

        吃过娇耳,喝了祛寒汤,这些老百姓们顿时觉得全身发暖,两耳发热,冻伤渐渐都痊愈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根据娇耳的形状和谐音,改名成饺子,在冬至这天吃饺子御寒。

        在古代,古人对冬至这个节气是和过年一样重视的,除了吃饺子,还有很多有趣的传统活动。

        其中,有一样习俗就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画画,直至画成“九九消寒图”。

        有兴趣的人可以仿照古人来画上一画,等历经九九81天的时间,画完,春天的脚步也就来了。

        具体怎么回事呢?

        “九九消寒图”是古人抵抗寒冬,期待春天的一种风雅的娱乐活动,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贵族皇室都很热衷。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人将“梅、兰、竹、菊”称为岁寒四君子,并将梅花排在了四君子之首。

        古人还认为梅花有“稀、老、瘦、含”为四贵;一代大文豪苏东坡更是以“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来赞赏梅花。

        古人的“九九消寒图”,就是画一枝有81个花瓣的梅花。

        “从冬至日开始,每天为一瓣梅花涂色,涂完颜色,让人难耐的寒冬也就过去了”。

        寒冬腊月,万物萧条,古人没有好的取暖设备,冰天雪地比现代人更加难耐,所以古人对春天渴望也更急切。

        而画九九消寒图除了风雅之外,更是对恶劣环境的一种心理抵抗形式。

        这个高雅又别致的习俗,源于何时、何人呢?

        查阅资料,“源易缘”发现,九九消寒图最初出现始于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

        当时文天祥被流放边地,身为南方人的文天祥在北方冰天雪地中,画下81个格子,每天涂抹一格,期待熬过寒冷的冬天,能够重获自由。

        但为了坚守民族大义,他毅然拒绝了元朝大汗忽必烈高官厚禄的诱惑,慷慨就义。

        为何古人将冬至认为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呢?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冬至为24节气之首,也是冬季最重要的节日。

        冬至节在农历的11月份,古人称其为”仲冬“。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天三个月中最大的节日,也是24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节气。所谓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指的正是北斗七星指向了冬至节地支“子”位时。

        古人用《周易》64卦体系代表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配合卦象、方位、时令、干支为一体,其中:地支“子、午、卯、酉”为天地四正之位,自子至亥,以成东、西、南、北位,而“子和”午“,又代表为阴阳之极。

        二、天地四极由阴转阳,一阳初生的重要季节。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白天时间渐长,一天比一天延长,夜晚逐渐变短。

        虽然冬至标志着寒冬季节的到来,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新生的开始,故是一个大吉之日,应该值得庆贺。

        因此人们说,冬至阳气起,君子道长,故贺!

        三、冬至节由来已久,习俗较多。

        冬至节,最先由帝王宫廷中兴起,再转由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跟着效仿,后来,才慢慢流传到了民间。

        据相关文字资料显示,冬至节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有“冬节”、“长至节”、“亚岁”之称,后又演变成为了一个民俗节日。

        四、古人对冬至节相当重视,形成了独特的冬至节令饮食等传统文化。

        冬至的文化中,民间流传有”肥冬瘦年“、意思是说冬至像过年一样隆重。

        古时候,有些地方还会专门放假一天,而冬至节的这一天,古人也称为”冬除夕“。

        为了区别与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至的前一天被称为”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同时,关于冬至的饮食文化中,还有:“冬至混沌夏至面”,人们在这一天会吃混饨、汤圆、饺子、米糕、豆粥等,还美其名曰:“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五、冬至节祭祀天地祖先,以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老祖宗的缅怀。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春秋时期,先贤们用土圭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位于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到23日期间。

        古人在这一天,祭祖后,还会聚在一起吃冬至饭;更有些地方,也会在这一天互相走访祝贺,向亲朋好友请安问好,称之为拜冬。

        在北方,民间还有冬至节祭祀窑神的习俗;在南方,沿海等城市,则有冬至节祭祀海神的习俗。

        汉代以来,冬至到来之际,民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或庆贺仪式,君王不听政,休假三天;民间也歇市三天,欢度冬至节。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终藏之气 至此而极[993]

  • 学佛人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冬至?[456]

  •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2006]

  • 佛教思想如何深入民间?[3079]

  •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3002]

  • 冬日进补 佛系养生该怎么吃才健康呢?[2973]

  • 中国宗教传统中的祭祀食品文化[4956]

  • 明清民间宗教中的观音信仰 [刘平 隋爱国][4582]

  • 数九寒天说冬至[1992]

  • 民间信仰事务管理的浙江模式 [贺再军 张金钰][3861]

  • 从泉州天后宫看民间宗教的和谐发展[3744]

  • 从《金刚经》看台湾民间宗教信仰 [王学祥][4081]

  • 藏族民间祭祀和信仰[8794]

  • 隐修圣地终南山之旅:感受宗教文化在民间的热度 [魏德东][3654]

  • 民间的观音信仰是怎么形成的[5536]

  • 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李俊领][2953]

  • 试论福建民间信仰的组织管理模式对基层妇女的影响 [郑筱筠][3432]

  • 河西宝卷:寥落于民间的梵音 [单永生][3518]

  • 民间信仰的社会学分析 [聂露][3499]

  •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民间宗教研究:回顾与前瞻 [赵晓峰][323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