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你是否有这样想过:我拜了很多佛,磕了很多头,诵了很多经,做了很多功课,布施行善帮了很多人,我这样是不是能得到佛菩萨丰厚的回馈,有很多功德,得到好报呢?
首先,我们一定要了知的是,我们在修学佛法,一定不是与佛菩萨做交易,不是因为我做了哪些善事,诵了哪些经,念了哪些名号,因此佛菩萨就对应回馈我一个什么。
佛法说的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果”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果报,对于凡夫,善的果报使令我们安乐,恶的果报使令我们痛苦。
但是“因”并不单指行为,我们造一个业,无论是善业或是恶业,要形成业需要四个条件:对境,动机,行为,结果。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布施供养带来财富。布施供养的四个条件:
对境--你布施供养给谁?是供养佛菩萨、阿罗汉还是布施给乞丐、小狗小猫?
动机--你布施的动机是什么?是想要获得名闻利养?是贪心还是慈悲心?
行为--你是真实布施了吗?还是口头上说说,或梦境中布施?
结果--对方是否接受了。
这四个条件中,最关键的是你的动机,身口意造业,“意”为先导。
所以,我们在做一件善法之前,一定要先端正我们的发心,如果动机不对,虽然你在行持善法,但不一定能得善果。你的发心决定了这个果是善还是恶,并不是这件事的表相决定果的善恶。
所以,我们每天早上起来,每做一件事之前,首先先发菩提心,为一切众生广发菩提心,这样,你即使在工作,在走路,你都在积累资粮。
更深层的思考,为什么我们行持善法一定会得善果?是因为我们的心性本身就具有这样善的功能,只是我们自己把它丢失了。
有个比喻:一颗珍珠,被污垢层层包裹住了,失去了珍珠的光彩,那么,怎样才能让珍珠重现光彩呢?
并不是在污垢上面再涂一层涂料,而是把污垢去除即可。
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能生妙法。但因为在轮回中被烦恼习气包裹住了,失去了本来面目,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回归自心即可,向内求。
所以,布施为什么会带来财富?不是你布施一百元,佛菩萨回报你一万元,不是的。而是你在布施的当下,你的心完全没有对金钱的贪执,你的心恢复了清净,这个刹那的清净让你本具的功德显现出来,因此果报上显现了财富。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