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01]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14]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7]

  • 邂逅秋,邂逅美好[1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6]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23]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2]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7]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2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65]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4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陈寅恪: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
     
    [ 作者: 陈寅恪   来自:网络   已阅:3226   时间:2020-12-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12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1919年,陈寅恪、吴宓同在哈佛大学学习。在闲聊中,陈寅恪议论风生,纵论古今中外文化。12月14日,吴宓在日记中撮其精要记录如下:

        中国家族伦理之道德制度,发达最早。周公之典章制度实中国上古文明之精华。至若周、秦诸子,实无足称。老、庄思想尚高,然比之西国之哲学士,则浅陋之至。余如管、商等之政学,尚足研究。外则不见有充实精粹之学说。

        汉晋以还,佛教输入,而以唐为盛,唐之文治武功,交通西域,佛教流布,实为世界文明史上,大可研究者。佛教于性理之学Metaphysics独有深造,足救中国之缺失,而为常人所欢迎。惟其中之规律,多不合于中国之风俗习惯,故昌黎等攻辟之。然辟之而另无以济其乏,则终难遏之。于是,佛教大盛。

        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足以救中国之缺失,而又忧其用夷变夏也。乃求得而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而还其椟。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名为阐明古学,实则吸收异教。声言尊孔辟佛,实则佛之义理,已浸渍濡染。与儒教之宗传,合而为一。此先儒爱国济世之苦心,至可尊敬而曲谅之者也。故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

        而常人未之通晓,未之觉察,而以中国为真无教之国,误矣。自得佛教之裨助,而中国之学问,立时增长元气,别开生面。故宋、元之学问文艺均大盛,而以朱子集其大成。而今人以宋元为衰世,学术文章,卑劣不足道者,则实大误也。

        自宋以后,佛教已入中国人之骨髓,不能脱离。惟以中国人性趋实用之故,佛理在中国,不得发达,而大乘盛行,小乘不传。而大乘实粗浅,小乘乃佛教古来之正宗也。然惟中国人之重实用也,故不拘泥于宗教之末节,而遵守‘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之训,任儒、佛、回、蒙、藏诸教之并行,而大度宽容( tolerance),不加束缚,不事排挤。

        今夫耶教不祀祖,又诸多行事,均与中国之礼俗文化相悖。耶教若专行于中国,则中国之精神亡。且他教尽可容耶教,而耶教(尤以基督新教为甚)决不能容他教。必至牵入政治,则中国之统一愈难,而召亡益速。此至可虑之事。今之留学生,动以‘耶教救国’为言,实属谬误。又皆反客为主,背理逆情之见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以禅喻的诗——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佛理[1473]

  •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竟源于佛教,人人都会说,真正含义却很少人知道[2079]

  • 电影中的佛理[2072]

  • 万行法师:中国文化的四个阶段:层层递进,找到自己[1718]

  • 从北纬3O°纬线上走来的"大别"山南江北"葫芦村落"[4299]

  • 神秘三十度纬线与大别山塔水桥村落文化[3949]

  • 茶思禅味 浅悟佛理[3169]

  • 佛教中国漫谈之1.一句阿弥陀佛传承的是文化[2598]

  • 圣辉法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佛教不能缺位[2539]

  • 在大相国寺感触历史与文化[2775]

  • 对陈寅恪佛教语文学研究能力的迷思——以童受《喻鬘论》为中心[1934]

  • 大别山:一座得“山水”名扬天下的自然与文化复合型博览园[9674]

  • 峨眉山:  一座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佛国天堂"[10591]

  • 从佛理看“网抑云”语言[2526]

  • 中国"观音学″与"中国化″观音文化信仰蕴涵[8268]

  • 知识分子眼中的佛教:原来佛教只佩戴一把剑[2981]

  • 魏道儒: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3148]

  • 鉴真大师圆寂纪念日!回忆那些年他给日本带去的影响[6905]

  • 论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与核心[3684]

  • 文化遗产法视野下的宗教文物保护[491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