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 佛学研究网
初机学佛,必须明了世间法与出世法。世间法一切一切以唯物为主,出世法以唯心为主。世间一切物质,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矿物,必经成、住、坏、空四个时期,一切生物必经生、老、病、死四个时期——一切物质终必空坏,一切生物终必老死。学佛者先看透一切毕竟空,然后将唯物观念打破;继看破一切生命毕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毕竟空寂。其不空者何?唯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团心而言,分为心识、心性两种:心识者众生心也,亦谓之生灭心;心性者佛心也,谓之菩提心,亦谓之不生不灭心。
何谓众生心?由六根攀缘六尘、八识,而生分别、爱恶、取舍,包括一切贪、瞋、痴、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报复心理,以及种种意气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等而起之妄念,均属心识,谓之众生心。
迷,则由此心识成生灭,落三界,入轮回,而成六凡;悟,则由此心性超生灭,证真如,顿般涅槃而成四圣。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净——染谓取着六尘,净谓不取六尘——世人未有不染六尘者,若取着之而起贪、瞋、淫、杀等业是为恶,反之则为善;又于六尘而行施、戒、忍者是谓善。善恶之业成于今,苦乐之报应于后。因地善恶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沉,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各异,六道中继续造业受果,从而轮回不息。
观其始由众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为要法。若于六尘不取即无业,从而无报。是故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业种便断,斯出三界矣。若居不生而证真,身心永息,是为二乘。若从不生处而起六度万行,是为菩萨大乘。若似断未证带异计邪见者,是为外道,未免轮回。是故缚脱由心,得失在我,修行者其共鉴之。
弥勒菩萨法语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又云:「依智不依识,依识入地狱。」明了此旨,学佛庶乎近焉。
何谓佛心?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觉行圆满。依之而修,谓之发菩提心;依之而证,谓之佛陀。佛者觉也,觉分三种:一、外觉,二、内觉,三、直觉。外觉即「澄心」,专修一个「惺」字。内觉即「住心」,专修一个「静」字。直觉即「摄心」,专修一个「寂」字——以上三点合为一修持,是为「大圆觉」,亦即发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为法身常住境界。此时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灭,谓之究竟涅槃。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临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六根清净。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心内一切事——过去、现在、未来——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第七识(末那识)清净。
「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及心内一切事,将外境内事打成一片,是为「中境」。观外境如梦如幻,内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梦境,出世还归一如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清净,转成第九识(庵摩罗识,即「清净无垢」意),此识即为行者之清净心性。经云:「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继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任此正定,则自性与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
修行之道无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将众生之生灭心转为不生不灭之大菩提心是也。
总之,一切众生未明心见(同「现」字)性时,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心为六尘所转,四大五蕴所障,四相所迷,自己作不得主,故轮回生灭;现性之后,六尘还原为佛性矣。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未来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望为勉旃。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