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挂两个葫芦,一个是糊涂,一个是福禄,多一点糊涂,即是多一些福禄。每当说起“欲望”,人们总会联想起,被种种购物节掏空钱包的恐惧,或是对诸如“财色名食”等的渴求。然而,欲望真的都是不好的吗?学佛又是否要断除一切欲望?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佛教眼中的欲望”。
01 欲望都是不好的吗?
欲望,有希求、向往的意思。我们通常都向往长生、渴望更漫长的生命与更健康的身体,也即“生存”。
而在“生存”的基础上,又衍生出“离苦得乐”的本能需求,想吃好喝好睡好,想要旅游、娱乐等等,并愿为此努力,这就是欲望的力量。
因此,欲望就像汽车引擎,仅为我们追求事物与目标提供内在动力,而具体驶向何处、是好是坏,则取决于握着方向盘的我们。
但因为无明的缘故,我们的观念有善有恶,而在善恶观念的驱使下,欲望就会带着我们向各种方向驶去。
02 欲望的种类
正因为有着上述的认知,佛教并不完全否定欲望,而是将其分为三类,即无记、不善、善。
第一类:无记
第一类欲望被称为“无记”,可以概括为“生存欲”,如饿了想吃东西,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觉等等正常的生理需求。
这些欲望本身并没有什么过患,但如果和我们的贪、嗔、痴烦恼相应,就如水中滴墨,逐渐变质,转变为“不善”。
第二类:不善
“不善”在“无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也即不再是为了“正常的生理需求”去吃、喝、睡,而是为了“享受”,在衣食住行、财色名食睡上附加了种种条件。
比如想喝手磨咖啡、想睡懒觉、想穿名牌、想喝特定时节、产地的茶叶等等都属于此类。
而此类欲望之所以称为“不善”,是因为它会滋养我们的贪念,诱导我们去占有、比较、嫉妒、索取、生恨,去不断为恶造业。
比如最开始,我们喜欢一个品牌的包包,赚钱买下后不久,又想买更多,可是受限于经济能力,无法购买后看到别人背着最新款,便会羡慕、嫉妒,甚至想要夺来占为己有。
在这种欲望的带领下,只会不断造业、受苦,如《杂阿含》中佛陀所说“当知众生种种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因此称之为“不善”。
第三类:善
虽然佛陀认为“欲望”是烦恼痛苦的根本,但他也同时肯定了一切功德、善行皆来自于“欲望”。
就好像佛陀之所以舍弃王位、出家学佛,便是基于其想要利济他人,共同解脱生老病死的欲望。
这给了他充足的动力去学习、思考佛法,去忆念不忘、修学定慧,最终获得解脱。
对于这类想要弃恶修善、自利利人、修学佛法、服务社会的欲望,佛教持肯定及鼓励的态度,将其称之为“善法欲”。
在佛法的修学过程中,佛菩萨们向来倡导我们生起两种“善法欲”,即希望自己通过修行获得足够的智慧去解脱烦恼;以及在自己解脱后,还希望众生也都能解脱。而这两种欲望,便会给予我们精进修行的动力。如佛陀在《华严经》中说:“一切功德行,皆从愿欲生。”
但我们的身心早已习惯了追求财色名利,纵使想摆脱欲望的支配,却也无法立刻生起自利利他的清净心。
为此佛菩萨以其慈悲智慧,用种种方便逐一引领,如阿弥陀佛的称名往生、药师佛的祛病延年、观世音菩萨的闻声救度等等。
借此念佛称名的功德,将我们导归净土,把所有欲望转化为善法欲,也就种下了解脱的种子。
但我们也应该时常警醒,我们精进念佛是贪欲还是善法欲?
03 是贪欲还是善法欲?
在上述三类欲望中,代表“不善”的贪欲与代表“善”的善法欲却时常容易混淆。
比如我们念佛的目的,是为了积攒资粮,为解脱开路?还是看了某些推文说念佛可以延寿、转运?
比如我们诵经,是为了增长智慧,还是为了丰富我们在人前的谈资?
又比如我们亲近法师,是看重师父的名气,给自己沾沾光?还是为了听经闻法?
如是种种,不一而足,因此我们不光面对物质欲望要少欲知足,对善法欲要精进进取,还要对贪欲与善法欲的细微差别,加以分辨,如是福德智慧自然能日益增长。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