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通往普济寺的道路,由条石铺成。这条路,在我们之前,细雨已经走过。
有些地方黑不溜秋,有些地方闪亮。闪亮的,是停留在低洼处的雨水;黑不溜秋的,是可以落脚的实地。
这细微的区别,脚不知道,心知道。
来普陀山之前,禅友丁丁说:“悟根法师读过你写的《天下赵州生活禅》。听说你到山上了,他说请你去普济寺喝茶。”
路灯昏黄,细雨蒙蒙。一人撑一把伞,我们应约走向普济寺。
观音菩萨也曾撑伞行走在雨中。有个在屋檐下躲雨的人,看到菩萨走了过来,大声喊道:“菩萨慈悲,度度我吧!”
菩萨驻足,凝眸一笑,“檐下无雨,你何须我度?”
那人跑进雨中,“现在度我吧?”
菩萨说:“我不淋雨,是因为有伞;你被雨淋,是因为没伞。你要得度,去找伞吧。”
说罢,菩萨走了。
我曾对禅友樱子说起这个故事。她听后不以为然,“菩萨要度众生,怎么能这样?如果是我,就让那人到伞下来。”
“你为什么这样做?”
“慈悲他人,就是慈悲自己。更何况慈悲他人,能带来福报。”
“嗯。临济禅师曾说‘度生心切,须信慈悲也是贪’,你知道吗?”
对热衷于福报的学禅者,这句话像一块冰。
她愣了一下。
“雨伞,一片可以携带的屋顶,一片属于自己量身定做的天空。它最大的好处是自私。雨伞构成了一个只属于自己、可以移动并且量身定做的天空。是否因为雨伞的发明者足够仁慈,才会将人类与其同类隔离开来呢?他是否知道人就是人的一场雨呢?”
法国哲学家德罗瓦俏皮地说。
观音菩萨以利益他人为己任,在众生遇雨时,她会毫不犹豫地把伞给你,宁肯自己淋雨。
当然,菩萨的慈悲,不止是提供一个避雨的狭小空间。慈悲的目的是让人解脱。而解脱,不是简单地给人一把伞!
言及慈悲与解脱,释迦佛自承有“三不能”。
一是“不能代众生受业”。像肚子饿了、大小便,要每个人自己去解决。这些小事,佛都无法代替,何况修行?
二是“不能度化无缘”。禅修是一条宽广的道路,但是如果有人不愿意踏上这条路,他便无缘过禅修的生活。
三是“不能度尽众生”。因为有无缘之人,因此释迦佛教化人间四十九年,也没有将众生度尽。
故事中的菩萨,为什么不让那人到伞下来呢?
开创佛光山的星云长老说:“一般人都是心向外求,一心希望别人帮我,要求国家给我,要求社会大众给我。靠别人、靠亲友、靠社会、靠国家,自己没有一点力量。一旦失去外在的支持,自己就丧失前进的力量,这太脆弱了。人还是要靠自己,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朋友。”
人们遇到顺境,就把菩萨忘在脑后;遇到困境,就一心求菩萨给予帮助。似乎从不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那位淋雨的众生,如能明白菩萨的深意,这场雨淋得也值了。因为求从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自助者,天助之”。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