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傅伟勋生死哲学之研究 【英文标题】A study in Charles Fu'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文章作者】黄俊雄 【指导教师】尉迟淦 【文章页数】76页
【中文关键词】终极承诺|价值取向|生命的学问|终极目标|终极真实|学问的生命|终极关怀|黑格尔|海德格|创造诠释学|生命尊严|十二因缘|四圣谛|死亡尊严|傅伟勋|存有与时间|生死哲学|心性体认本位|大乘佛教
【英文关键词】Being and Time ; G.W.F Hegel ; creative hermeneutics ; Martin Heidegger
【中文摘要】本论文主要讨论傅伟勋之思想,尤其从其所建构的生死哲学为探讨的重心。傅伟勋对于现代生死学建构的观点和看法,除了理论之外的思维分析,亦包含其个人的生命经验,换言之,其生死理论的建构是以个人生死体验为立论基础。另外,在傅伟勋的生死学研究,其中对于临终精神医学的认识,以及医学、文学、佛学、儒学的理解,都使傅伟勋在发展现代生死学时,具有宽广的视野与深厚的背景知识,不是片面或局部的只限定在某一个领域发挥,作到“科际整合”的尝试。其中《死亡尊严与生命尊严》以心性体认本位作为现代生死学探索的立场,都是值得吾人致意深思的。 总括傅伟勋的死生哲学研究,本人归纳几个特点如下:一.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二.个人深刻的生死体验;三.独特的融会贯通与创解能力;四.开启台湾生死学研究的风气。 本文试图以傅伟勋教授的生死哲学作为蓝图,作为我们客观上思考死亡问题的开端,和未来研究之具体内容与展望;且透过本文的研究,期许主观上能更上层楼,认真面对生命的课题,使自己后半生的生命,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而对于生死哲学未来的研究,如同傅伟勋所重视的,对于前人的成果不只是要“批判性地继承”,且要“创造性地开展”,未来生死学研究工作仍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但由于哲学对笔者而言是新转进的领域,许多的背景知识仍有所不足,所以细部的的分析与论证是有待强化的部分,只是如实呈显所认知到的傅伟勋的生死思想,就近来所读、所学略作报告,做为日后探索生死问题的起点。由于生死学的研究是一辈子的,待他日思想背景更为充实,将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并融合个人的观点,提供反省与评论,这里只是先作初步的整理,尚请学界先进指正。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动机1 第二节 生死哲学研究范围之界定4 第三节 关于本文之研究方法5 第四节 研究程序7 第二章 傅伟勋的生平与思想背景 第一节 傅伟勋之学思生平简介9 第二节 傅伟勋之背景及其思想15 第三节 小结22 第三章 傅伟勋之生死哲学思想探讨 第一节 傅伟勋的生死体验24 第二节 傅伟勋“生命十大层面与价值取向”模型之提出27 第三节 傅伟勋的生死学研究29 第四节 大乘佛教的生死真谛──从终极关怀到终极承诺35 第五节 小结47 第四章 傅伟勋生死学研究之继承与开展 第一节 生死学研究机构之成立-以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为例50 第二节 台湾生死教育之推动54 第三节 生死学与临终关怀57 第四节 生死学研究近况与课程规划59 第五节 小结65 第五章 结论67
【参考文献】
傅伟勋着,《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台北:正中书局,1995。 傅伟勋着,《学问的生命与生命的学问》,台北:正中书局,1995。 傅伟勋着,《道元》,台北:东大图书,1996。 傅伟勋着,《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台北:东大图书,1986。 傅伟勋着,《“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台北:东大图书,1988。 傅伟勋着,《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图书,1990。 傅伟勋着,《佛教思想的现代探索》,台北:东大图书,1995。 傅伟勋着,《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台北:东大图书,1986。 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1990。 傅伟勋主编,《永恒与现实之间》,台北:正中书局,1991。 尉迟淦主编,《生死学概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尉迟淦着,《礼仪师与生死尊严》,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 楚冬平着,《计划死亡-死于安乐的追求》,台北:台湾商务印刷馆,1991。 钮则诚着,《性爱、生死及宗教-护理论理学与通识教育论文集》,台北:铭传管理学院出版中心,1996。 段德智着,《死亡哲学》,台北:洪叶,1994。 波伊曼编着,魏德骥等译,《解构死亡-死亡、自杀、安乐死与死刑的剖析》,台北:桂冠图书,1997。 波依曼着,江丽美译,《生与死-现代道德困境的挑战》,台北:桂冠,1997。 牟宗三、李达生等编,《存在主义与人生问题》,香港:大学生活出版社。 索甲仁波切着,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台北:张老师文化,1998。 田代俊孝着,敦敏俊译,《看待死亡的心与佛教》台北:东大图书,1997。 肯内斯、克拉玛着,方蕙玲译,《宗教的死亡艺术》台北:东大图书,1997。 郑晓江着,《中国死亡智慧》台北:东大图书,1994。 尤惠贞着,《天台哲学与佛教实践》嘉义:南华大学出版,1999。 方立天着,《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1。 田代俊孝着、敦敏俊译,《看待死亡的心与佛教》台北:东大图书,1997。 黄天中着,《临终关怀:死亡态度之研究》,台北:业强出版社,1988。 黄天中着,《临终关怀:理论与发展》,台北:业强出版社,1988。 托马斯˙普瑞斯顿着,施真夙译,《最后的胜利-安顿生命的最后归宿》,台北:天下出版,2001。 戴维˙凯斯勒着,陈贞吟译,《临终关怀》(The Rights of the dying),台北:商流 出版,2000。 杨克平主编,《安宁与缓和疗护学》二版,台北:伟华,2001。 赵可式等编着,《生死学》,台北:空中大学,2001。 项退结着,《海德格》,台北:东大图书,1989。 柏木哲夫着,曹玉人译《用最好的方式向生命挥别》,台北:方智出版社,2000。 赵可式着,《康泰癌症末期照顾手册》,台北:康泰医疗教育。 余德慧着,《生死学十四讲》,台北:心灵工作坊,2003。 马丁•海德格着,王庆节、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台北:桂冠图书,2002。 M. Grene 着,何欣译,《存在主义导论》,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 William Barrett着,彭镜禧译,《非理性的人》,台北:立绪文化,2001。 考夫曼编,陈鼓应等译,《存在主义哲学》,台北:商务,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