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10]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3]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9]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3]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5]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17]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60]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38]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20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4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没有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
     
    [ 作者: 圣严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2817   时间:2020-6-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6月2日  佛学研究网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

        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抱怨,三、不怀恶。”

        另《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嗔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

        同书卷十五也有:“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嗔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嗔恼欲法,是为法忍。”

        在《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另示忍有两种:第一是世间忍,就是能忍饥、渴、寒、热、苦、乐;第二是出世间忍,即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忍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能忍难忍,能施难施。

        从以上所引经论内容看来,忍辱二字的涵义甚广,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之意。

        无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绝美女的投怀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种种法门,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办得到的。

        一般而言,若与自己无关的事,大致能够忍受;若与切身的名利、眷属、男女等相关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仅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

        到达无净的程度时,就成了八风吹不动,即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种现象,无一不能忍的境界。

        所以,解脱的菩萨称为已得无生法忍。

        对于内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能不著,于外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能不受,即称为法忍。

        如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养而不喜,既无能受的我,也无使我接受的他,能达如此,则称生忍。

        此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

        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所以忍辱是建立和乐人间的最佳准则。

        根据这样的标准,好像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应该全部接受,没有反抗的余地似的。

        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注意,如果不是出于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透过智慧的观照,应当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说,风雨水火的袭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绸缪,设法避免,来减少伤害、损失。

        业报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经过努力改变业报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对双方无损并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须接受的;如果对他有益,于己无益,也应考虑接受的;若对双方都是有害而无益,那就需要设法避免或转变它了。

        例如:明明知道对方是醉象、疯狗、狂人,见人就咬、逢人就杀,就当然要设法制止,因对方已经不幸,切莫让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

        但也不可存着“ 以牙还牙 ”的报复心态,应是基于慈悲的原则,自己时时加以反省和惭愧忏悔。

        对于丧失理性的人,应该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们得以恢复正常。

        这对他们自己本身,以及整个社会,乃至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替你撑伞[82]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5]

  • 佛教不赞叹没有智慧的“老实人”[387]

  • 心清净了,智慧就来了[347]

  • 李玟被抑郁症带走了!佛家有办法终结抑郁之魔吗?[733]

  • 一个人的顶级智慧和能力:知止[595]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760]

  • 人,可以精,但不可以阴[776]

  • 忍辱≠忍气吞声,很多人都搞不明白这一点[667]

  • 人,成于三悟,败于三忌[686]

  • 高处不为难别人,低处不为难自己[810]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以开心[864]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913]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慧![1201]

  • 爱自己,胜过爱你的手机[1598]

  • 如何增长智慧?如何预防魔事?如何降伏烦恼?快读《宝积经》![829]

  • 说话的智慧:觉者说法的次第[1017]

  • 做最合适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811]

  • 知人不评,知事守口,知理不辩[924]

  • 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111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