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11]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05]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10]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0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36]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11]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58]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51]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61]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67]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58]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金刚经》无所住心的修持方法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517   时间:2020-4-13   录入:wangwencui

     
    2020年4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据说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听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豁然开悟。应无所住或无所住心四字,的确为般若法门的精髓、纲要。《金刚经》中类似这样的法语还很多。诸如: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非法,非非法”。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实无虚”……等等,可以说都是无所住心的同义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 行者又怎样才能修达这样的境界 ? 佛陀在经中作了详细的说明,反复地咐嘱。若不仔细阅读,很容易忽略过去;甚至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滑到邪路上去,不得正果。

      这里仅就个人修学的体会,说明如下,供同修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第一、应生无所住心:

      应生无所住心,亦即“离一切诸相”的心态。

      首先是“我相”。我们静坐修持时,要空掉自我之身心。于己不居,即“无我相”。

      其次,要空掉“我”这一概念的上属外延——“人相”。因为我是“人”中的一分子,“我”虽空了,(甚至死掉了)不等于没有“人”了。所以,行人进一步要空掉“人相”。

      再次,宇宙间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有情、无情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出来的,总称为“众生”。“人”只是诸众生中之一,严格地说,人还只是有情众生之一。众生的外延比“人”更大。所以空掉人相还不够,还要空掉“众生相”。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

      最后,空掉我、人、众生之后,有形的色相可以说都没有了,但行人脑子里还有一个成“佛”的观念,追求永恒的解脱。这也应丢掉,即“无寿者”相。执着于佛、道,就成不了佛,证不了道;忘掉了佛、离开了道,方是真佛、真道。做到了“无四相”,才叫“无所住心”。经上讲的“离一切诸相”指这四种相。人们常说“不着六尘,不住四相”。其实四相中包括了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 ) 。

      第二,修大乘正宗发菩提心:

      《金刚经》十分强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求善男子善女人,“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金刚经》所开示的无住法门,有个大前提,即发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心愿。灭度一切众生已,然后再空掉我人众生寿者诸相。立不立这一菩提大愿这是佛法与魔法的分水岭。是我们修行的方向与目的, 是修行的正宗和根本。

      我国古代老子也讲“无为”,庄子也讲“坐忘”。但他们都没有佛陀讲的发菩提大愿的前提。所以他们的成就按佛家的说法最多止于四罗汉果。有些民间附佛外道,也懂得修空无,知道“不断地去执着心”,可他们真正的出发点是为了个人的眼前小利,或替家人消灾解厄;甚是为了贪图人间之享乐。所以,他们有的可以得点小小福报,贪欲甚者会成为魔王眷属,堕入歧途。

      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愿?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众生得度者,称作“发菩提心”。即既应普度,又不执着。不执着普度众生之功德,不执着于众生,也不执着于自我。所度、能度二者皆忘。

      《毗婆娑论》云:“发菩提心法,乃是诸佛之父,诸佛之母,诸佛之眼。”常修此法,功德不可思议。

      《华严经》云:“忘是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可见,没有菩提愿、大悲心这一前提,去修“无所住心”,是很危险的。

      第三,除“断灭见”:

      修无所住心,如果把“无住”理解为“断灭”,则又堕于“顽空”,沦为“枯定”。在中道上叫偏于“损益边”。因为,一般人的意识中,空的概念,是缘有而起的。比如包包里有书,把书拿出来,就空了。从而建立起一个“空”字的概念。当然这个空不是真实的空。它依有而立,是有所待的。真正的空,连空的概念也要除掉。

      《法华经》上讲,舍利弗从佛修学多年,以为一切法悉皆空寂。有一次,他对世尊汇报自己的认识,说“无念、无为、无作”。世尊批评道:“须知,空亦非空,得道不虚,则为已得”。舍利弗这才如梦初醒,才知道守住一个“空”字过日子,如同执着于“有”一样,仍然是在黑暗之中。

      《金刚经》的无所住心,是既破色,又破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实无虚”。认为一切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了的“断灭见”,仍然属于“边见”,不是“般若实相”。执着于“断灭见”,空魔入腹,这种人认为活得没一点意思,十分悲观,容易走上自绝的道路。此即所谓“枯禅”——“枯禅”是没有乐趣的禅。

      第四,得成于忍:

      修“无所住心”,离一切诸相,进入般若理体,“一真法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即使修炼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入静时都少不了意念的活动。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逐步地由粗到细,再由极细微以至于无。经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南怀瑾先生云:“作圣全功,只此一句。”一个人没有漫长时间甚至终生的静修功夫,是很难达到绝对清净境界的。

      苏轼《花影》诗云:“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教太阳收拾去,却被明月送将来。”

      天目礼禅师云:“不汝还兮复是谁 ? 残红落满钓鱼矶。日斜风动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

      又佚名诗一首云:“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以上三组诗句,描述了诗人在静坐修无住心初期那种妄念纷纭,欲罢不能的情景。所以,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勤修苦炼的精神是不行的。故祖师们云:

      “信乃入道之门,忍为守道之终。”

      如何克服修无所住心中的颠倒妄想?

      《圆觉经》云:“离四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作他观名为邪观。”四念指“作、止、任、灭”四有相念。妄念未起不作。妄念已生,既不任其自流,也不强迫观念,硬性制止,亦不生“断灭见”。

      对待妄念的办法,本人认为:①可以采取善意的自我劝慰,即“暗示法”。②通过缘起法,析色入空。③利用音像导引的诱导法。

      行者选用一法,反复数次,自可进入能所双忘的无意识态——即无所住心态。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到底是一种物质还是一种理念?[264]

  • 佛悟道悟了什么[344]

  • 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390]

  • 佛在你那儿睡着了[643]

  • 即使是佛,也有无能为力之时[731]

  • 佛说布施功德因缘[706]

  • 佛有三身,说法的是哪一身?[741]

  • 怎样才能达到佛的涅槃境界[1898]

  • 佛并没有涅槃[1817]

  • “信”不是信佛,不是信他人,是信你自己的心[1502]

  • 如何证明你与佛有没有缘?[1842]

  • 美从自然得,佛由心中生[1777]

  • 佛说的“五眼”,分别能“看见”什么?[1992]

  • 有心就有佛[1443]

  • 佛在心中,哪里都是道场[1786]

  • 陈坤:佛对我来说是呼吸,是流淌在我身体的血液[1802]

  • 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是何含义[1940]

  • 哪些人离佛最近?[1857]

  • 将心打开,请佛住心[2786]

  • 世人学佛,佛在哪里?[261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