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07]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32]

  • 十问时间[115]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13]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29]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5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5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44]

  • 胡适和他的禅宗史研究[125]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63]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66]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日本人说:鲁迅先生是深山中苦行的一位神佛
     
    [ 作者: 徐梵澄   来自:网络   已阅:2467   时间:2020-3-19   录入:wangwencui


    2020年3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这里,略说一点先生于佛学的见解。

        先生屡次和我说过,中国文化受到佛教的影响,实在太深了。当时不过碰到就提起,没有什么系统的讨论。

        先生之主张革新,大量吸收西洋文化,是以汉唐为先例的。汉唐国力充盛,文化大量从西域吸收,对这民族是有裨益的,正如一健康的人,是食物便可吃,没有什么忌讳;及主衰弱的人,便这也怕吃,那也怕吃了。

        然而所谓文化交流,颇是一复杂之事。

        有时两地相隔只一山一水,而语言、宗教、民情、风俗迥乎不同,彼此不流通。有时遥隔重山叠障、广川沙漠,学者却裹粮、负籍、扭簦、履蹻,未来往往。

        总之不辞跋涉苦辛,佛法终于传到中国了。

        起初与道家相合,其次相离,各自成为宗教,便势不两立。义理是彼此皆具,亦皆湛深,其在民间起信,由于见神见鬼,即古之巫术,两教没有什么不同。

        我起初说我看《大乘起信论》,先生说不如看《百法明门论》,因为《大乘起信沦》究竟是一部伪书。其次研究诸教之斗争,先生说当先看《弘明集》和《广弘明集》。可说我于佛学的一知半解,最初是由先生启蒙的。

        当年在上海买佛书是颇方便的。有金陵刻经处印行的,由有正书局代售。因为书大抵由信士捐资刻印,木版大字,书局取利不高,价廉,花几元钱便买回一大捆。

        有一次我买到了一部《百喻经》,是先生早年捐钱刻的,便带去给先生看。恰好师母在旁边,先生便翻出未页,指着说:“这便是那给……刻的。”师母见了也很高兴。

        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已研究佛学,揣想其佛学造诣,我至今仍不敢望尘。但先生能入乎佛学,亦能出乎佛学。记得和我讲起几个禅宗的故事,当时只觉得有趣罢了。

        我至今尚未曾听过一次参禅。后来看些语录之类,于身心了不相干。但在先生似乎不然。

        是得力于那一长时期看佛经和抄古碑的修养呢,抑或是得力于道家的修养——因为先生也深通老、庄——胸襟达到了一极大的沉静境界,仿佛是无边的空虚寂寞,几乎要与人间绝缘。

        如诗所说“心事浩茫连广宇”,外表则冷静得可怕,尤其在晚年如此。往往我去拜访,值午睡方起,那时神寒气静,诚有如庄子所说“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我便闹事似的讲话,过了些时,喜笑方回复了。

        这冷静境界,在思想上成就了精辟的见解,看事物异常深透,所谓“静则生明”。在另一方面,于健康也有了大帮助。

        晚年方查出久患肺病。医生说在西人则五年前已应去世了。又查出曾患肋膜炎而不治自愈,竟不知不觉渡过了多个险关。

        大致平生遇身体有病痛则就医生诊治而已,不甚求药,无动于衷。方寸间没有营营扰扰如庸人怕病畏死而求治之不遑,则身体听其自在,是有其抵抗力的,稍加调治,便易恢复正常。

        可说能外其生,有时竟如视自己已死,真也到了庄子所谓“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的地步。常时静处如尸,使神气完足,体力增强,一动则行气如龙,如所谓“龙见”(“见”即“现”)了。

        上面那句诗下面的一句,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句可解释为革命爆发于不觉之处的期待。意思未必直取自“雷声而渊默”这语,然恰可相通,或倒过说“渊默而雷声”,更切合先生个人的境界。

        不知道晚近研究鲁迅思想的专家作过一机械的然颇有趣味的统计没有:鲁迅毕生写过多少字?那数量必然颇可观了。在性质上又是什么样的文字!如说文字是声音的记录,又是多么弘大之声!岂止“惊雷”可以为喻?

        其成就,表出沉雄博大的魄力,这魄力不是无所从来。——其冷静,“渊默”,不能纯粹是对辛亥革命后的许多事情的失望造成的,必亦是由于一长期的修养,即内中的省察存养而致。

        换言之,在自己下过绝大的功夫。显然,这必是受了佛经或老、庄的影响。这只偶尔在文字中透露一点。

        最初对我的教言,已是不可“肆志”了。如说自己冷静,也以此冷静驱遣了旁人,或说解剖他人,先解剖了自己之类。

        经过在广州(或在厦门?)过多社会活动后,便说“装死”,这中间也透出了一点消息。当然,“雷声”可闻,“渊默”便无可闻。没有人能窥透那渊深无底的心灵,一现则表为一时代的热烈的伟大革命者。

        于佛学先生另有一高论,曰“居士起而佛法亡”。这却是颇可异议的。

        如说“杨仁山是好的”,则杨仁山正是居士。“不知道现在高僧大德还有没有……一般皆是行同白衣,心如俗子……”——这是某次信中的话。实际当年“是好的”比丘或居士,寥若晨星。随着旧社会的崩溃,佛门亦复颓败了。

        虹口的会葬我曾参加,听到一些演说,至今犹记得先生的密友内山完造说了一句切实的话。

        他说:“鲁迅先生,是深山中苦行的一位佛神。……”内山是日本人,他不知道华语说“佛”并不称“神”,但他这一语道着了一点先生的精神真际。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鲁迅先生的佛缘[2318]

  • 鲁迅与佛教之缘[2156]

  • 鲁迅的一段佛缘[3151]

  • 五四百年回首!那些风云人物也曾在佛学领域烙下印记[3510]

  • 禅茶一味到底何解?这些文学大家也爱在佛和茶中品一品[3162]

  • 鉴真:日本人眼中的佛学巅峰 [吕文利][2976]

  • 徐梵澄回忆鲁迅:先生能入乎佛学 亦能出乎佛学[3850]

  • 东京大学教授:日本人的精神核心是佛教[3489]

  • 禅怎样帮助日本人摆脱“现代焦虑”[5009]

  • 风马旗:神佛送去人间的祈祷[3414]

  • 探寻苯教神佛世界的迷宫[4301]

  • 佛教对鲁迅思想的影响[4522]

  • 神佛低头 该当何解[5132]

  • 揭秘日本独特的神佛共存信仰文化[7819]

  • 微缩的神佛世界 [张鹰][5325]

  • 禅与日本人的自然观[3933]

  • 禅和日本人的自然爱[4414]

  • 早年鲁迅与佛教关系探微[4745]

  • 日本人与佛教[1524]

  • 日本人能拓展抽象思维吗[171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