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6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的东传,不仅给当时的中土带来哲学思想的变革,还带来了许多美学、建筑学、文学的新思路。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里面认为,人类之所以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生灵世界的主宰,与其具备“想象力”的思想有关,这其中包含了暂未实现的计划,也包含了见仁见智的“美”。
回到佛教的角度,佛教的“美”除了表现在各个公案故事中的极致和充满诗意的想象空间,也在经典的翻译中表现出中国人和印度人作为东方文明的独特审美。
其中《金刚经》继承了中观学派的思想,将所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建立在“空性”基础上。
不过这里要强调的是,“空性”并不是单纯的“空”,而是对于凡夫认识事物方式的一个反思。所以,《金刚经》的主旨是 “不执取”,而不是把一切都归结到“空”和“虚无”。
也正是这个原因,《金刚经》中的“美”包含了两个层次——我们眼中经验世界的美和事物本质“法相”世界的美。
从根本上来看,佛教认为停留在色、声、香 、味等相状上是无法体验到纯粹之美的,只有通过智慧的观照才认识到世界的真实状态——才能观照到纯粹的动态美。
《金刚经》不排除我们现在的感官美,但是要求我们必须对当下的感官有所超越,因为感官所得到的美,看似真实,但是事物一直在变化当中,无法让人永久保留。
佛经当中,喜欢以“昙花一现”来形容这种美。一切的事物只会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显现出特定时刻的美好,而过了这个时刻,美好的东西或是衰败、或是消逝不见,这不仅引发了人们珍惜当下的心境,更加在“感官之美”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丝悲剧的气息——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留得住,也没有谁能永驻青春。
所以,《金刚经》颇有“虚幻之美”的意味,“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生无所住心。”
如同生命必然走向死亡,听上去好像是悲观,但其实是需要我们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如果我们焦虑地抗拒这种凡生必死的事实,还不如坦然接受事物流转中的成住坏空。
《金刚经》所展示的美,将静态的眼耳鼻舌,逐渐由内心的认识,变为时间、空间限制下独特而无可复制的当下,也因此提出了“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一观点。
综上,《金刚经》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主张通过当前的境界超越得到一种“虚幻之美”,以此达到对当前感官之美的珍惜。所以《金刚经》并不赞叹眼前的感官,也不需求思维中的“空”,而是让我们在世界的“空”、“有”转变的刹中体验不可复制的动态之美。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