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07]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56]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01]

  •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10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7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41]

  • 老实“吃茶去”[10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21]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72]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22]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1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91]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佛教为什么要福慧双修
     
    [ 作者: 如瑞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4178   时间:2020-2-2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2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寒冷没有阻挡住春天的脚步,有力地向前迈进!让我们更有信心、更加“善用其心”地呵护自己,慈念众生……

        今天谈谈:福慧双修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说:“慧宜增,福宜惜。”这是在阐述成就道业的两个重要条件:增慧、惜福。《佛遗教经》云:“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怎样增进智慧呢?《杂阿含经》(第599)记载:世尊在舍卫国,一日后夜时分,有一天子,来诣佛所,求佛陀解惑:“内结与外结,人为结缚结,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

        《清净道论》这样解释天人的话:“结”是缔结,与爱网同义(意即烦恼绳、贪爱网)。因为对于自物他物,或于自身他身,或于内处(眼耳鼻舌身意)及外处(色声香味触法)而生爱着,故说“内结与外结”。以如是生起爱着,故说“人为结缚结”。“瞿昙”是世尊的姓。“谁当解此结”,这是问谁能解此缠缚于三界之内的坚牢之结(烦恼)。

        世尊回答:“住戒有慧人,修习定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此偈明示了增长智慧的方法与次第,即:首先清净持戒,建立坚固的道德基础;之后守护根门、摄念修定,令心清澈敏锐;继而观察当下现起的一切物质及精神现象,如实知见世间生灭法相,树立佛之知见及思维模式,这就是断除一切烦恼的出世间智慧。

        怎样珍惜福报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少欲”、“知足”。此乃修行人(道人)应当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若能行之,不仅可以惜福、增福,尚得增长智慧。

        《八大人觉经》云:“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少欲知足”可以这样理解:对于未得之物不起过分的贪欲,称为少欲;对已经得到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称为知足。若能行之,自然不会奢华、挥霍,此即惜福。

        蕅益大师解释说:“以第二觉降伏思惑(贪嗔痴慢疑)。思惑虽多,欲贪为首。能修少欲,则可以悟无为而得自在矣。以第三觉修习知足,以专心于慧业也。多欲不知足人,最能障慧。今于少欲之中,又复知足,则慧业任运可进矣。”

        为什么要福慧双修呢?古有偈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昔有兄弟二人一同修行,一人专修福,一人专修慧。如此多生累世,专修福者因修福毁戒堕于象中,但福报殊胜,不仅色泽美丽光滑,更是力大无比。人乘之征战,胜敌有功,国王赐以金银珠宝璎珞装饰之。专修慧者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不曾修福,托钵乞食,常空钵而回。此公案警示学佛人,应福慧双修,不可偏废。

        本师释迦牟尼佛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达至圆满,所以称为“两足尊”。为佛弟子,当常随佛学,精进不懈累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最终成就佛果,广利群生!

        可谓:
        自有不贪身内宝,
        何羡世俗外来珍。
        福德智慧资粮满,
        来去自如度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人贵知恩,贵在感恩[1127]

  • 珍惜资源,修福惜福[1500]

  • 奉行惜福节俭的生活[1066]

  • 学佛人遇到霉运该怎么办?如何破解?[1794]

  • 福慧双修的重要性[3658]

  • 中国的佛学,须由青年振兴起来,高僧对青年人的期盼![2195]

  • 惜福、修福、得福[2576]

  • 修来的是福,贪来的是祸,一定要切记![2251]

  • 年青人学佛修行要注意这四点[2428]

  • 增长福慧、断除烦恼,迈向成功的四个锦囊妙方[2634]

  • 修福、修慧的方法,与折福的地方,现在知道也不晚![2234]

  • 佛教中的经行有何益处[2814]

  • 注意自己的心,莫要再折自己的福分了!![4329]

  • 如何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2354]

  • 善事没少做,但福报越修越少,原因竟然是这个[3201]

  • 孩子的福报是父母给的吗?[3088]

  • 人生要学会惜福修福,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3012]

  •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福气的人?听佛门高僧娓娓道来[2415]

  • 佛菩萨是如何暗中护持修行人的?[2441]

  • 高山仰止!缅怀一代高僧虚云长老懿德风范[326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