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5日 佛学研究网
佛门中有句话,“天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尽管诸佛智慧无量,慈悲无量,但是非与佛有缘者,不能得度。因为,即便佛陀本尊现于眼前,与佛无缘者,依然会不为所动。
譬如,《大智度论》中有这样一则典故,昔日佛陀在王舍城弘法,被度化的众生无量无边。但是,唯独城东有位老妇人,即使别人怎么劝说,她都不去礼拜佛陀。于是,众人又去到精舍,礼请佛陀前往城东,为老妇人讲经说法。但是,佛说并非自己不慈悲,而是与老妇人无缘,没有办法摄受她。果不其然,在众人的礼请之下,佛陀来到城东,老妇却用各种方法回避不见。到此众人方信佛言不虚,若与佛无缘,即使身处佛世,也难以得度。有这样三种人,佛缘浅陋,即便是佛也难以度化,看看有你吗?
其一,不信正法者。
《宗镜录》中说:“但遵教行者,依法不依人,无不证果。唯除不信人,千佛不能救。”众所周知,佛法精妙高深,但众生若能遵循佛陀的教导,并且如法践行,必然是可以悟道的。因为众生皆具佛性,都有觉悟成佛的能力,否则,佛陀又何必穷尽毕生精力弘法利生。尽管众生根性高低不同,但佛陀施设八万四千法门,用以作为接引众生的善巧方便。
佛陀入灭时,曾告诫后世弟子,要严持“四依法”,所谓依法不依人,就是依照佛法经教而修行。深信正法,不落于外道迷信,无不成就。心中不信之人,即使自性中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也难以现前受用,这便是与佛无缘。不信正法之人,一大劫内千佛出世,也无法救度他。
其二,心无慈悲者。
“慈悲”二字,来源于梵文意译,经云:“与乐为慈,拔苦为悲。”意思是说,愿意施与众生安乐,就是“慈”;救拔一切痛苦众生,就是“悲”。汉传佛教四大菩萨当中,观世音菩萨即为大悲的象征。为何说心无慈悲者,也与佛无缘呢?
《管无量寿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而《涅槃经》中也说:“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众所周知,诸佛现世,救拔此间众生,无不是因其慈悲。慈悲心即是佛心,心怀慈悲,即心即佛。
其三,贡高我慢者。
究竟何为佛法?《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缘深厚者,视一切法平等,没有高下、优劣、胜负。因为平等,也就没有分别与执著,平等智自然流露。
净宗印光大师说,佛法自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则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则十分收获。但是,在我们凡夫俗子心中,分别心却是与生俱来,贡高我慢也难以根除。特别是对三宝的慢心,目空一切,觉得佛法、出家人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出言毁谤。从因果法上来说,此类言行非但自断善根慧命,果报也在恶道,乃至多生多劫不闻正法。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文中三种与佛无缘的人,恰如《地藏经》中所说,“性志未定”,内心颠倒执迷。然而,暂时无缘,并非“绝缘”。众生机缘未到,根性不熟之时,很难强迫其皈依正法,而因缘际会,根性成熟之际,自然趋向佛法。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救度众生,亦是永无休止的。南无阿弥陀佛。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