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4日 佛学研究网
念佛即念心,念心即念佛,念佛就是在念心,念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清净了,国土自然清净。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我们看到这也生烦恼,看那也生烦恼,其实并不是外边有什么来烦恼我们,而是我们自己要去烦恼外边的那些东西。
大家想想看,是不是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呢?同样一件事,看到有的人心生欢喜,这是烦恼,看到有的人不欢喜,还是烦恼。别以为欢喜就不是烦恼,欢喜也是烦恼,用实相来观察一切事,一切诸法本来如此,法住法位,用不着我们来欢喜,也用不着我们来烦恼。
烦恼是自己在起心动念,是因为和自身的利益联系得太紧,或是某句话说出来有损我的自尊心,烦恼了!或是这件事损害了我的利益,烦恼了!所有的烦恼和欢喜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而产生,所以要做到三业清净首先要淡化自我,自我慢慢淡化了,烦恼也就逐渐减少,三业也就逐渐地清净起来。
修念佛法门一定要懂得如何将修行跟自己身心清净、烦恼淡化联系起来,不要光想着“阿弥陀佛马上来接我走”,光想着这件事有时候会出魔障。佛经上讲得很清楚,魔王会变成佛菩萨的形象来扰乱修行的人,一旦有不正当的追求,魔王自得其便来干扰你。
大家念佛的时候注意不要用一种功利心来念佛:“阿弥陀佛马上就会接引我去极乐世界,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以后一切都不用发愁了。”西方极乐世界当然非常庄严殊胜,但是念佛的时候用不着去想这些,想这些就是节外生枝,是头上安头,因为念佛所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个目的,既然是要达到的目的,又何必没完没了地想呢?想的本身就是妄念,这样的念佛之心不纯,三业就不清净。
念佛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口念耳听,耳朵一定要把念佛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心念跟念佛的声音密切地结合起来,不要去想别的东西,这就是心念相依,这就叫忆佛念佛。忆不是回忆,是你的意念跟佛号在同一个点上,不能有两点,有两点的话心就静不下来,安定不了。
念佛法门是非常殊胜的法门,佛陀在世的时候就经常教导比丘,在原始佛教的经典《阿含经》里就谈到怎么忆念三宝,又叫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学佛的人经常忆念三宝、忆念布施、忆念戒、忆念往生天国、极乐世界,经常想着这六件事,心就会清净。六念法门在佛陀的时代非常流行。
禅宗初期也采用念佛的修行方法。在上海玉佛寺讲禅的时候,讲四祖道信的禅法特点就是“念佛禅”,把念佛当作禅来修,当然这和现在某些人说的“禅”和“净”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一切的修行法门不出“禅定”二字,修净土法门得到禅定的境界,往生极乐世界就在一弹指间。如果修净土法门修不出禅定,总是在向外求,念佛的效应不会明显,收获不会大。
四祖道信禅师根据《文殊说般若经》所讲的“一行三昧”提出了自己的修行方法。怎么修呢?“一行三昧”就是修念佛禅。四祖道信禅师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四祖道信大师说选择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都可以,因为每一个刹那,十方世界都有佛在说法、成道、涅槃,随念任何佛都有无量的功德,没有指定念哪一个佛号,随己意选某个佛号来念。
现在的人都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是弘扬净土的大德,根据佛无问自说的《阿弥陀经》,以及《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等经典,选择以念阿弥陀佛来作为修习禅定、安顿身心的法门。选择佛号以后再确定方位,比如选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就面向西方来称念阿弥陀佛。
在古代都是独修,选择方位比较容易,共修时坐在东面的面向西,坐在西面的就面向东了,那该怎么办呢?在意念上想到阿弥陀佛就在眼前,这样可以解决方向的问题。然后举起佛号,心念相应,念念相续。
“一行三昧”不是常年如此修,是定期地修,实际上是专修,比如像打禅七,以七天为限,或者以三七二十一天为限,这就是专修,也可以说是“一行三昧”。
一行就是专心致志、没有任何杂务、一心一意地来修行。三昧是什么呢?通过一心一意地修行得到正定,定慧等持就是三昧,若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时是初浅的三昧,再深入到连“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相也没有了,就是一行三昧。
修净土法门的人要好好体会净土法门殊胜的意义,不要把禅净二法对立起来,不要把念佛和禅定对立起来。念佛本身就是要得定,就是要得三昧,得了定,得了三昧,以后往生才真正有把握。否则睡在病床上翻来覆去的难受,临死的时候还要别人来帮助你念,别人帮你念,有的人还不耐烦地说“别吵我”,因病魔和业障现前,连佛号也接受不了,就是平常的修持不够的结果,参加过助念的人对此可能深有体会。
如果像《阿弥陀经》上面说的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做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三昧,得到三昧,往生极乐世界有把握了。
所以各位念佛的时候,第一不要心急,不要急于求成。第二不要把佛教的各种修行法门相互地对立起来。第三,不要不顾现在自己的心态是怎么样,只想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只有当下粗重的烦恼基本上不起了,心与佛相应了,往生才有份。
另外,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念佛的方法,你们可以试试看,为了使念佛容易与定相应,将念佛与呼吸结合起来。
有的人念佛不得其法,不得要领,止静后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快速地念,一味追求佛号的数量,念得快很容易伤气。念佛要和自己的呼吸结合起来,吸气的时候用意识念一句阿弥陀佛,不必念出声音来,意念里面有佛号就行了。不管出息,只数入息,随着入息忆念佛号,能够这样慢慢数,呼吸就可以放慢,呼吸放慢了,心态就慢慢地稳定了。
心态稳定了就是能够与定相应的一种征兆。所以在入息的时候,念一声阿弥陀佛,出息的时候就注意观察呼吸,直到呼吸再出来,不要有其他的念头,不要入息阿弥陀佛,出息也阿弥陀佛,那样就会很累,不能够持久。入息念佛,出息就观呼吸,观察呼吸从丹田、胸腔、气管到鼻孔这么出来,入息的时候随着息有一句佛号,这就叫随息念佛,随着入息念佛。习惯打坐的人用这个方法绝对有助于心态的稳定。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