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问道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那么佛性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神会禅师去悟道。
唐朝时,有一少年名叫神会,是湖北襄阳高氏的儿子,后出家,曾经从神秀大师参学,十三岁时,他到广东韶州曹溪参拜六祖大师。
六祖说,你从那么遥远的地方来一定很辛苦,是否还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如果你能回归自己的本性,那么就该认识自己的主人。你试着说一说我看。
神会说:我是以无所住作为修行之本,能见便是我的主人。
六祖大师说:你只是学了一些别人已经说过的话,就轻率而言。
神会就问六祖大师道:大和尚你坐禅时,是有所见,还是无所见啊?
六祖大师用柱杖在神会的头上打了三下,说:我打你时,你痛还是不痛?
神会回答说:也痛也不痛。
六祖大师说:那我是,也见也不见。
神会问道:如何是也见也不见?
六祖大师说:我之所见,是常常见到自己心中的罪过,而不见他人的是非好恶,所以说也见也不见。那你说也痛也不痛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痛,那就和土木石块一般;如果你痛,那又和凡夫俗子一样了,会起瞋恨心。你前面所说的,见与不见是执着于有和空二边,痛与不痛是执着于生灭的看法,你自己的本心尚且没有见到,居然还敢来捉弄人。
神会禅师听了,赶快礼拜忏悔。
六祖大师于是更进一步开示说:“汝心若迷,不见自性,则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六祖的意思就是,若不开悟,就要找善知识问路,若心悟,见性,则依法修行,因为开悟见性这件事别人不可替代。
佛性是什么
吾有一物
神会就在六祖那里住了起来,恭敬的随侍六祖,他是一个精进的修行人,颇受惠能器重,并常常磨炼他。
有一次,六祖集合大众,宣布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得否?”
神会禅师在大众中,即刻站起来,回答说:“这个我知道,是诸佛的本源,是神会的佛性。”
六祖惠能大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的呵斥他说:“跟你说过,无名无字,你偏要唤做本源,偏要唤做佛性,你就是将来有出息,也是个知解宗徒,也只是个知识份子!”
为开阔眼界,神会后又到江西青原山参拜行思禅师。然后又到河南洛阳受戒,这回从小沙弥成为具戒比丘了。
神会的六问
虽然他勤勉的修行,又认真研究经典,但依然有几处困惑不解,唐景龙年中(707-709),神会又跑去曹溪找六祖去了。(有大善知识在世指导就是好啊!)
这回他抛出了六个问题:
第一问:“在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学中,所谓戒,应戒何物?所谓定,应从何处修习?所谓慧,应从何处获得?”
六祖回答说:“定就是定其心,戒是戒其行,慧即在自性中观照,自见自知深。”
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
六祖回答说:“生前的恶行记忆本无,生后的善行今有。念念不忘行善,后代人天不久。你现正在听我的话,我就是本无今有。”
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灭灭却生。不明了生灭的意义,所见就如同聋耳瞎眼。”
六祖回答说:“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脱离这两种见解,自然除去生灭的错误观点。”
第四问:“先顿悟而后渐悟,先渐悟而后顿悟,不了顿悟、渐悟的人,心里常常迷闷。”
六祖回答说:“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顿、渐是不变的条件,悟中不迷闷。”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怎样才是正确的呢?”
六祖回答说:“本性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平等没有先后,定、慧双修,自心就是正。”
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最初从何处出?”
六祖回答说:“说就是先佛而后法,听则是先法而后佛。如果说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都从自己心里出。”
神会在六祖慧能圆寂后,曾到洛阳弘扬六祖的顿悟教导,确立了六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并著有《显宗记》盛行于世。后来,神会在山东菏泽建寺,开创菏泽宗,他因此又叫菏泽神会。
慧能,(公元638年—713年),亦称惠能,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中国禅宗的开拓者。
六祖说,口念心不行,多闻亦如是。
不管你念佛、持戒、持咒、参禅等,都要问你自己是否在落实在心上了,这是学佛的入门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