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5日 佛学研究网
菩萨戒本(一卷) 弥勒菩萨所说,出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唐玄奘译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
通称《瑜伽戒本》,又称《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本所说有四条重戒、四十三条轻戒。古代注疏有元晓之《菩萨戒本持犯要记》一卷、睿尊之《应理宗戒图释文钞》二卷等。近代有太虚大师《瑜伽菩萨戒本讲录》,当代有惟贤、净界、常省、续明诸法师之讲解、注释。
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提到:菩萨戒本经(一卷) 慈氏菩萨说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此即半月半月诵戒本也,此译最善。
近代丁福保在《佛学大辞典》中将两种译本列出:菩萨戒本经 (经名)一卷,弥勒菩萨说,北凉昙无谶译。此即每半月诵之戒本也,此译最善,但为瑜伽禀承宗之戒本。
菩萨戒本 (书名)一卷,唐玄奘译。与昙无谶译之菩萨戒本经同本,但中有开性罪之八条,瑜伽禀承宗之戒本也。
《菩萨戒本》是大乘律藏中记载菩萨戒的条文,并说明戒相的典籍,也是菩萨学习戒律的唯一依据。在汉文、藏文大藏经中,均有《菩萨戒本》的译本,而汉文有前后所出不同的四种译本。
01此经有哪些版本?
第一,《菩萨戒本》一卷,北凉昙无谶译,从《菩萨地持经》卷四《方便处戒品》录出又加归敬颂等而成,后人为了区别于唐译《菩萨戒本》称它为《地持戒本》。昙无谶在敦煌停留的数年中,译出此本。其年代大概在他于北凉玄始十年(421)去至凉都姑臧之前。
第二,《菩萨善戒经》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求那跋摩于元嘉八年(431)到建康(今南京),由祇洹寺僧慧义等请其译出《菩萨善戒经》二十八品,后来他的弟子又于定林寺代译出二品,成三十品。此一卷本《菩萨善戒经》,即弟子代译二品之一,是在缮写时分出单行的。
第三,《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的前半卷,译者不详。《优婆塞五戒仪经》系失译本(见《出三藏记集》卷四),《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中误以为求那跋摩译。(《周录》说依据《宝唱录》,但此录早已失传,而较早的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亦未说此经是求那跋摩所译,故《周录》所说不可信。)
第四,《菩萨戒本》一卷,唐玄奘译,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录出,一般称它为《菩萨戒本》;又为了区别于凉译戒本,也称它为《瑜伽戒本》。玄奘于贞观二十年(646)五月十五日至二十二年(648)五月十五日,在长安弘福寺翻经院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其中第四十卷末至第四十一卷即《菩萨戒本》。玄奘又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十五日于大慈恩寺翻出《菩萨戒羯磨文》一卷。同月二十一日别出《菩萨戒本》一卷,都是普光笔受。这是《菩萨戒本》的最后定本。
以上四种译本中失译与凉译内容略同,条文对照只少一条。凉译出自《菩萨地持经》,宋译出自《菩萨善戒经》,《地持》、《善戒》都是唐译《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异译,所以这四种译本是同本的异译。
02主要内容
《菩萨戒本》构成的素材,出自佛说诸大乘经中所列的开遮事例,这正如《瑜伽戒本》的末尾所说:"如是所犯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怛缆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怛履迦综集而说。"
这说明《菩萨戒本》是总结了各种大乘经中佛所说的菩萨学处而成的。汉译题为弥勒菩萨说,藏译题为无著造,实际乃是弥勒、无著根据佛说及当时佛教界的情况纂集而成。
《菩萨戒本》汉文四种异译的结构互有出入。但四种译本主要内容同是说明菩萨戒相,包含四种重戒和四十余种轻戒。所说菩萨戒相分三大类,称为菩萨三聚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其中摄律仪戒的戒相,同于七众别解脱戒和十善戒;摄善法戒的六度善行;饶益有情戒的四摄利他,合成三聚圆满净戒。其七众别解脱戒和十善戒已于别处广说,故《菩萨戒本》中即不详列。此中所列四种重戒、梵、藏本皆云"似他胜处",含有扩充声闻四重戒的意义。次列四十余种轻罪,即分别属于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玄奘本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重四十三轻:
甲、菩萨四重戒:
1.自赞毁他戒
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
【词条解释】
他胜:波罗夷(根本罪)之异名,指善法为他恶法所胜之义。
利养:此戒中指衣、食、财、宝等。
恭敬:此戒中指尊敬承事,如献坐等。
自赞毁他:说自己功德,或言他人过失。其中“毁他”所毁谤的对境是有德之人。
【戒条大意】
如果菩萨,因为贪求得到利养恭敬,而称赞自己,或诋毁他人,是菩萨第一波罗夷罪。
2.悭吝财法戒
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词条解释】
有苦:指没有财产、财物。
有贫:指缺乏或没有饮食。
无依:没有亲友提供资助,无所依靠。
无怙:失去一家之主、养育者、监护人等而无所依怙。
【戒条大意】
有贫苦之人来乞求财物饮食,菩萨悭贪无有慈心,不施予一钱一物;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这是菩萨的第二波罗夷罪。
3.瞋不受悔戒
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由是因缘,不唯发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石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
【词条解释】
忿缠:被生气、愤恨所缠缚。
意乐:做某事时的动机或内心的状态。
有情:本戒中没有明确说是哪一道的众生,正犯应该是与自己同类有情。
谏谢:《菩萨戒论》中引《新疏》及最胜子论师的著作,说是先损恼了菩萨,现在当面至心求悔过的人。《披寻记》中,把谏、谢分为两类,“谏”指来规劝菩萨之人。昙无谶《菩萨戒本》作“犯者求悔,不受其忏”。《菩萨善戒经》作“前人求悔不受其忏”。《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作“前人求悔善言忏谢,菩萨犹瞋愤结不解”。今依《菩萨戒论》。
【戒条大意】
如果诸位菩萨,放任生气、愤恨等种种烦恼,不仅说粗语恶骂,因愤怒覆心,还使用手脚石块刀杖等,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对自己有过侵犯的人来道歉,内怀愤恨,不接受不原谅,不放下怨结——是菩萨第三波罗夷罪。
4.谤乱正法戒
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词条解释】
菩萨藏:指大乘经藏。因为阐明诸菩萨修因证果之法,所以称菩萨藏。
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即建立邪教、附佛外道,或于正法中违背佛教的基本教义,另立邪说;不但爱乐此法,还以此法广为人说,建立邪宗,令人趣入。昙无谶《菩萨戒本》作“炽然建立於相似法”。
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对于前文中所述的这类邪教、邪宗、邪师,或自信受,或受他人引导而信受。昙无谶《菩萨戒本》作“若心自解,或从他受”。
【戒条大意】
如果诸位菩萨,诽谤大乘经藏,喜欢讲说像似正法,对像似正法,或者自己产生信解,或者随别人产生信解,是菩萨第四波罗夷罪。
概括:
一、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或毁他;
二、他求财法,悭吝不施;
三、忿恼有情,不受谏谢;
四、谤大乘法、说相似说。
四种缠是:一、屡次现行,二、全无惭愧,三、深生爱乐,四、见为功德。四缠全备为上品,有见为功德而前三种不全备的为中品,没有见为功德而前三种随具多少的为下品。菩萨犯了重罪舍戒,现生可以重受,这和比丘犯别解脱戒根本重罪即不能重受者不同。
乙、四十三轻戒
摄善法戒32
A、障布施度
1、不供三宝戒
2、贪图名利戒
3、不敬尊长戒
4、不往应供戒
5、不受厚施戒
6、不布施法戒
7、弃舍恶人戒
B、障持戒度
8、与声闻共学戒
9、与声闻不共学戒
10、住邪命法戒
11、掉动嬉戏戒
12、倒说菩萨法戒
13、不护雪讥谤戒
14、不行楚罚戒
C、障忍辱度
15、嗔打报复戒
16、不忏悔谢罪戒
17、不接受忏悔戒
18、怀忿不舍戒
D、障精进度
19、染心御众戒
20、嗜好睡眠戒
21、虚度时光戒
E、障禅定度
22、不求教授禅法戒
23、不除五盖烦恼戒
24、贪味禅定静虑戒
F、障般若度
25、不学小乘法戒
26、背大向小戒
27、舍内学外戒
28、爱乐异论戒
29、不信深法戒
30、爱恚赞毁戒
31、骄慢不听正法戒
32、轻视毁谤法师戒
摄众生戒11
A、障同事摄
33、不为助伴戒
34、不往看病戒
B、障爱语摄
35、非理不谏戒
C、障布施摄
36、有恩不报戒
37、不慰患难有情戒
38、有求不施戒
39、不如法摄众戒
D、障利行摄
40、不随顺众生戒
41、不随喜赞扬戒
42、不行威严折服戒
43、不现神通震摄戒
以上四十三种轻戒,若有违犯,都属"恶作"所摄。恶作也分下、中、上三品。这些轻戒分别,如由邪见、爱染、不信、无惭愧、恨、恼、悭、嫉等发起的为有染违犯,仅由忘念、懈怠等而犯的为非染违犯,有正当因缘而开许的为无违犯。至于增上狂乱,重苦逼切及未受净戒,皆无违犯。又菩萨受戒之后,即应依对三聚戒的意乐护所受戒,若有毁犯,应如法悔除。
唐译于七支性罪的开缘各有详细说明。如开杀生、开不与取、开欲邪行、开妄语,都是在救脱利益多数有情的条件下,以及专对在家菩萨而开的。故唐译所说开性罪,有的并不犯别解脱的根本戒,如开不与取和妄语条。有的限于在家菩萨,如开欲邪行条。有的轻重相权,虽犯根本戒却不得不开的,如开杀生条。但能开杀生等的菩萨,依藏文译本各家注解,有说必须是已登地的菩萨,有说必须是多劫修行善巧方便成就大悲的菩萨。最胜子等注释中说:"是无染获得自在清净意乐菩萨所行,非少善根智慧驽钝贪著自利于素怛缆藏如言取意者之所行境。"在古代因为开性罪部分有时与国家的法律可能发生冲突,故凉、宋译人都避忌而不译。但没有这一条就不能彻底解决菩萨戒与声闻戒之间,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之间可能发生的抵触。唐译为此补译完全,它在四种译本中文义最完备明晰,现在一般都采用此本。
至于菩萨戒在中国的传授,在鸠摩罗什以前,传来的戒律只限于声闻乘。自昙无谶以后,大乘戒始盛传于中国北方。南方传大乘戒,则以求那跋摩为始。昙无谶在敦煌译出《菩萨戒本》后,有张掖沙门道进闻风驰往,求受菩萨戒。后凉州名僧道朗,又自减少戒腊,从道进受菩萨戒,一时从受者甚多。玄奘译出《菩萨戒本》后,入室弟子多持大乘戒而称号大乘某,如窥基称大乘基等。窥基并且每日对弥勒像前诵菩萨戒一遍,以为常课,可见当时《瑜伽戒本》之受到重视。慧沼《劝发菩提心集》列正法藏所传受菩萨戒法,更可见慈恩后世弟子仍继续依《瑜伽戒本》受大乘戒。
《瑜伽戒本》虽曾这样盛行一时,但《梵网经》则更为通行。因为《梵网经》的若干戒条,很符合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和佛教界的生活习惯,比较《瑜伽戒本》许开性罪的突出之点,更易为人所接受。所以《瑜伽戒本》传布不久,即随着唯识宗的销沉,华严等宗的兴起,出家比丘在受具足戒同时受菩萨戒,都依用《梵网戒本》,而《梵网经》在出家众中遂占了莫大的优势,通行范围大大超过了《瑜伽戒本》。注释《菩萨戒本》的书,现在汉文中流传下来的很少,远不如《梵网经》注释的丰富。汉文注释,现存的仅四种:
一、《瑜伽师地论记》卷十,唐道伦集撰。
二、《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一,唐窥基撰。
三、《地持论义论》卷三下,隋慧远述。
四、《菩萨戒本经笺要》一卷,明智旭笺。
以上一、二两种系解释《瑜伽师地论·戒品》文,第三种系解释《菩萨地持经·戒品》文,第四种系解释凉译《菩萨戒本》。此外还有日本行性述《菩萨戒本笺解》三卷,亦系用汉文注释唐译《菩萨戒本》
03经文摘录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所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爱染心,谈说世事,虚弃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先有恩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怀嫌恨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