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日 佛学研究网
“劝人向善”是儒、释、道三教教义所具有共同宗旨。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明代大儒方孝孺说:“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儒家认为:“人有善行,众必敬之。”
道家也认为:“人存善念,天必佑之。”
佛家亦认为:“人怀善意,心必宽之。”
在诸天菩萨中,观世音菩萨是善之典型,她的全称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名“观音”。她相貌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
古印度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既有现男相也有现女相的,到中国南宋以后,女性的观世音菩萨相已深植于中国百姓心中。
据《悲华经》的说法,观世音无量劫前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是“勇猛丈夫观自在”。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都属于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属男相。现在怎么又变成女的了呢?据钱文忠教授讲:观世音本源印度,为男像,留小胡子。入新疆后渐丰满,又不知何时,东传途中,失去胡子,又用送子之像,变成女身。再说观世音菩萨善于变幻,可变天神地鬼,当然也可做女人像貌。
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二胁侍,与阿弥陀佛并称“西方三圣者”。观音菩萨又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被称为四大菩萨。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慈悲即观音。观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在国际上,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观音菩萨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在智、悲、行、愿之中,观音菩萨在娑婆人间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
唐代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观世音菩萨就只称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大约在三国时传入中国。在中译佛典中,观音的称号,竺护译“光世音”,鸠摩罗什旧译“观世音”,玄奘新译“观自在”。
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有陕西的南五台山、大香山,浙江天竺山,南海普陀山,尤其是位于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世称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观音诞生于二月十九,成道于六月十九,涅槃于九月十九。
观音殿遍布民间,在诸大寺院中,都有观音的一席之地。在民间的神龛上,也少不了她的席位。可见她的信徒之广。
湖南洞口县毓兰镇帽子石观音阁联:
观机于静,观色于空,早看破扰扰尘寰,茫茫苦海;
音寂而幽,音清而雅,只听得声声暮鼓,点点晨钟。
我们虽然不必都去信佛,但“与人为善”的道德与人品还是可以提倡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据媒体报道,美英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善恶有报”有科学根据。
在物质世界的背后有其固有规律或曰运行特性存在,而“善”恰恰与这特质相契合,故得长久。而“恶”终因有违宇宙特性、根本道法而易于败亡。正如老子所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曾经一度风行的“向雷锋同志学习”运动,便是“劝人向善”之举,其核心思想是“助人为乐”,其宗旨是构筑和谐社会。
不过,做人可以善良,但要保护好自己;做人可以善良,但必须要有原则。你给别人善良,却不一定会得到“善良”。对此,我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我们是凡夫俗子,有观世音的善心,但没有观世音的神通。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长安与中国佛教》系列讲座视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