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4]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50]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7]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9]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21]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关公文化与佛学
     
    [ 作者: 蒋险峰   来自:网络   已阅:2443   时间:2019-10-13   录入:wangwencui


    2019年10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关公文化与佛教文化有怎样的渊源?

        关羽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逝后被历代帝王褒封,倍受民间推崇,成为儒释道三教并尊、百姓膜拜的万能之神。

        关公与佛教有什么渊源呢,在《三国演义》中有讲到,关公在死后偶遇老僧,向老僧请求指点迷途,后受老僧点拨,稽首皈依。后来常在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在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除此之外呢,《佛祖统纪》也有关于关公皈依佛教的记载。

        就这样,在中国的佛寺中,就常以关公为伽蓝菩萨。从此以后,这位千余年来极受国人敬重的道德人物化身关公,又化身为伽蓝菩萨,与韦驮菩萨同是佛教大护法,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伽蓝菩萨关公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

        关公的精神是如何被广为传颂的呢?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关公的忠义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百姓世奉为“忠义仁勇礼智信”的化身,成为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并尊的唯一之历史人物走上神坛。随着历史上帝王对关羽从侯至圣的加封,朝廷达官,黎民百姓,无不以神灵膜拜,把他奉为神,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关公崇拜存在的现象。

        公元219年,关公当阳舍身取义。后玉泉山经普净和尚点化而觉悟,皈依佛门成为伽蓝菩萨。今年是关公大义参天1800周年,我们基金会响应全球华人的愿望,将在湖北当阳——关公舍身取义的地方,重塑关公像。11月26号,在湖北当阳第十届关公文化庙会上举行关公像落成庆典仪式。

        关公文化对当下有怎样的现时意义?

        关公的忠义精神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每一位公民的基本要求。关公文化专项基金提出:学习、传承关公精神,做到:忠于祖国、义行天下。“忠”字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对岗位的敬业,对朋友的诚信;“义”字体现在对长辈的孝心、对同辈的友善。

        关公何以首先成为常年流动性群体,如军队、商人、文士、漕帮等尊崇备至的主要因素——每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个义士:“以仁治人,义治我”。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这也正是当今社会制度建设所急需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长安与中国佛教》系列讲座视频欣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刘勰与佛学[262]

  • 有心世道之人,咸皆提倡佛学[658]

  • 很多人分不清儒学和佛学[1412]

  • 佛学的人生道德[1377]

  • 佛学是内学 学佛是内求[1299]

  • 浅谈譬喻在佛学中的运用[2178]

  • 佛学与美学[2521]

  • 科学、哲学与佛学的时间、空间、物质观[3282]

  • 佛学和学佛要分清楚[2381]

  • 佛学的本质是什么,看完恍然大悟[2353]

  • 浅谈魏晋时期玄学对佛学的影响[2344]

  • 佛学与人生修养[2742]

  • 朱熹与佛学[2181]

  • 梁漱溟的佛学思想[2207]

  • 佛学的基本理解[2319]

  • 论康有为、谭嗣同对佛学的共同关注[2061]

  • 王阳明对佛学的批判[3283]

  •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3376]

  • 学佛与佛学,你真能分的清吗?[2601]

  • 鉴真:日本人眼中的佛学巅峰 [吕文利][297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