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佛识慧集(三):三无漏学 |
|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97 时间:2019-10-9 录入:wangwencui | 2019年10月9日 佛学研究网
三大。體大、相大、用大。 體大。一切衆生心的體性,真如平等,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畢竟長住。 相大。一切衆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淨等一切功德。 用大。一切衆生心的體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内可自我觀照,薰陶妄心,外可顯現報化二身,教化衆生。
此三大中,體大是真如的體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一切法界的意思。 三修。常修、樂修、我修。
常修是菩薩知法身的理體乃常住不滅,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無常的執著。 樂修是菩薩知諸法中自有涅槃之樂,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苦的執著。 我修是菩薩知無我法中自有真我的存在,所以破除聲聞行人對於無我的執著。 以上三修是菩薩乘行人的勝三修。
三尊。釋迦三尊:釋迦佛(中)、文殊(左)、普賢(右)。 藥師三尊:藥師佛(中)、日光(左)、月光(右) 西方三尊:阿彌陀(中)、觀音(左)、勢至(右)
三寶:佛寶、法寶、僧寶。
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本的智,總相就是空相。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别的智。 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别相,化道斷惑的智,含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三報。現報、生報、後報。
現報是現在造業現在就受報; 生報是現在造業要等到來生才受報; 後報是現在造業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後才受報。
三道。即煩惱道、業道、苦道。 煩惱道又名惑道。即無明、貪、瞋等之煩惱妄惑。 業道是依着煩惱而産生種種善惡行爲。 苦道是因善惡行爲而招感到未來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道就能互相通連,由煩惱通向於業,由業而通向於苦,再由苦轉回到煩惱,因此也叫三回或三輪。
三福。即三種福業。世福、戒福、行福。 世福是孝養父母,奉待師長的福。 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及至具足戒的福。 行福是發菩提心,修行佛道的福。
三漏。漏是煩惱的别名。統收三果的煩惱爲三種:即欲漏、有漏、無明漏。
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 煩惱障如貪、瞋、癡。 業障如五逆、十惡等之業。 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牲等之苦報。 衆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三緣。淨土宗說念佛能産生三種緣.即親緣、近緣、增上緣三種。 親緣。是衆生的口常念佛號,佛立刻聽到;身常禮敬佛,佛立刻看到;心常念佛,佛立刻知道,此顯示念佛人的三業跟佛的三業相應不異了。 近緣。是衆生若想見佛,佛立刻應念而出現在他的面前。 增上緣。是衆生稱念佛,念念都能夠消無量劫以來的罪業,當命終時,佛就來迎接他往生西方。
三慧。即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 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 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三因。即正因、了因、緣因。 正因是衆生本有的真性; 了因是衆生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 緣因是修種種真實的道理。
三因三果。三種的業因與三種的果報。即:異熟因異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異熟因異熟果是說今世所作的善惡業因,要到來世才生苦樂的果報; 福因福果是說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業因,則於現在世或是未來世必得自在的果報。 智因智果。是說若有修習一切智慧的業因,則一定可以獲得證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因佛性。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 正因佛性是衆生本來就有的真性; 了因佛性是衆生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 緣因佛性是修種種真實功德的意思。
三佛。法佛、報佛、化佛。
三佛性。即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衆生本具的佛性,因爲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惡道的衆生,就隻有這一種。 引出佛性:是衆生憑着自己的修行的功夫,漸漸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導出來,這種佛性爲三乘行者所具有。 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滿足了,本具的佛性顯發無餘,這是諸佛的佛性。
三世覺母。文殊菩薩的别名,因文殊菩薩司昆盧舍那的大智,爲三世諸佛成道之母。
三性佛母。 出生三世諸佛之母,即般若波羅蜜多,因諸佛若不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就不能成就佛道,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出生三性佛之母。
三世諸佛。 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稱三世。在佛教成立當時,釋迦牟尼佛稱爲現在佛。在釋迦佛以前的一切佛稱爲過去佛,在牟迦牟尼佛以後成佛的稱爲未來佛。三世諸佛,就指出現於三世一切佛。
三身佛性。 佛性有三種: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是法身如來之因;了因佛性是報身如來之因;緣因佛性是應身如來之因。
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有的真性,不過我們衆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 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之别。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爲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 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衆生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 三身如來。即法身如來、報身如來、應身如來。
法身如來——諸法如如不變的真理; 報身如來——這不變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彙在一處,成妙功德。 應身如來——證得此真理,随機應化,勝用無窮。 法身如來是體,報身如來是相,應身如來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三身三德。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 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配在一起,則法身是法身之德,報身是般若之德,應身是解脫之德。 三法身。鸠摩羅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實相法身。 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現的化身佛; 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 實相法身是空性的諸法實相。
三法。教法、行法、證法。 教法——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十二分教。 行法——是依佛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 證法——是依修行的功德而證得菩提涅槃之果。
三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将來終歸幻滅;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爲無爲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爲安樂,故涅槃是寂靜。 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爲證明,故爲法印。
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爲正定,即離諸邪念把心住於一處而不散亂的意思。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至六欲天,中至人畜居住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 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皆屬之。 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禅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爲目的。 三界八苦。
生活在三界之中的人們有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别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三乘。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於聞如來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 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於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僻支佛果。 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於無數劫間,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間,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
三業。即身業、口業、意業。 身業——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 口業——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绮語、妄語等; 意業——意之所思,如貪、瞋、癡等之動念。
三皈。又名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是依靠佛的指示而得入正道; 皈依法:是依靠教義而求得的真理; 皈依僧:是依靠僧伽的引導而正信佛教。 皈依佛、法、僧,也稱爲皈依三寶。
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 佛寶——因佛是真理的發現者。名爲佛寶; 法寶——法是宇宙的真理,名爲法寶; 僧寶——僧是奉行真理的人,名爲僧寶。
三無漏學。即戒、定、慧三學。因修之能得無漏道果。
三善根。即無貪、瞋、癡,因他們是生無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三善道。即天、人、阿修羅。 天爲上善,人屬中善,阿修羅屬下善。
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經、律、論。 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爲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三資糧。修淨土法門的人所應具備的三種資糧。即信、願、行。 信是相信西方确有極樂世界; 願是願離開這個苦的世界; 行是念佛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忘失。
三無差别。心、佛、衆生三者無有差别的意思。 衆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凡聖一如,本無差别,其差别隻在迷悟兩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衆生,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善知識。三種的善知識,即教授善知識、同行善知識、外護善知識。 教授善知識就是教授我們的老師; 同行善知識就是和我們一同修行的及相互策勵的同學或朋友; 外護善知識就是給予我修道時費用的施主。
三種愛。即境界愛、自體愛、當生愛。 境界愛——人臨終時,對於眷屬家财的愛著心; 自體愛——人臨終時,對於自己身體的愛著心; 當生愛——人臨終時,對於當來生處的愛著心。
三種成佛。理具成佛、加持成佛、顯得成佛。 理具成佛,是諸佛理智,於凡夫身中圓滿具足,與大日如來相同,是名理即成佛。 加持成佛,是衆生皆具本覺功德,再修習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之身與佛無異,名加持成佛; 顯得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證入無上悉地,而顯現法性之萬德,是名顯得成佛。
三菩提。是“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
三種菩提。即方便菩提、實智菩提、真性菩提。皆是一切衆生本有的三種實性。 方便菩提就是衆生的因緣佛性; 實智菩提就是衆生的了因佛性; 真性菩提就是衆生的正因佛性。
三種念佛。即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 稱名念佛: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觀想念佛:有二種,一種是觀想佛的塑畫像,名觀像念,一種是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觀相念。 實相念佛:是谛觀諸法實相,名觀相念。
三有。就是三界的生死,欲有、色有、無色有。
三種供養。即利供養、敬供養、行供養。 利供養:以香花飲食等财物作供養; 敬供養:以贊歎恭敬作供養; 行供養:以修行妙法作供養。
三種慈悲。即衆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 衆生緣慈悲。是對一切衆生都視如父母兄妹眷屬,常起與樂拔苦之心,這是凡夫或未斷煩惱的有學人所起的慈悲; 法緣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對衆生随力随意拔苦與樂,這是已斷煩惱達於法空的三乘聖人所起的慈悲。 無緣慈悲。是心無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皆起憐憫愛護的心。這是諸佛所獨有的慈悲。
三種清淨。即心清淨、身清淨、相清淨。 心清淨是不生染心、瞋心、驕慢心、悭貪心、邪見心。 身清淨是由於心清淨之故,所以不再受後生,常得化生; 相清淨是由於身心都已清淨,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莊嚴其身。
三種回向。 三種的回向心,觀無量壽經說:“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三回向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
三種闡提。闡提是極難的意思。即闡提迦、阿闡提迦、阿颠底迦。 闡提迦又名斷善根闡提,即起大邪見,斷一切善根的人; 阿闡提迦又名大悲闡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發願衆生度盡方成佛道,而衆生無盡,故成佛亦遙遙無期; 阿颠底迦又名無性闡提,即根本沒有畢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部秘經。三部秘教的經典,即大日經、金剛頂經、三蘇悉地經。
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 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 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 攝衆生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衆生。 攝律儀戒與攝善法戒是自利、攝衆生戒是利他,合自他利叫做二利圓滿,爲大乘學者所應共持。
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是心身受苦時所生的苦; 壞苦——是偶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 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隻有壞苦和行苦,無色界隻有行苦。
三途。血途、刀途、火途。 血途即畜牲道。因畜牲被殺或互吞啖,所在之處; 刀途即餓鬼道。因餓鬼刀杖逼迫之處; 火途即地獄。因地獄在寒冰猛火處。
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法身德——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偏; 般若德——佛的智能無量無邊; 解脫德——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夠化度一切衆生而自在無礙。
三學。戒學、定學、慧學,亦稱三無漏學。 戒學。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 定學。定即禅定,經藏之所诠,能使人的靜慮澄心。 慧學。慧即智能,論藏之所诠,能使人們發現真理而斷愚癡。 修此三學,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故又名三無漏學。
三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 空三昧是觀察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 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的; 無願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察一切幻有,而無所願求。
三種思惑。俱生思惑、依見思惑、界擊思惑。 俱生思惑是與生俱來的思惑; 依見思惑是跟着見惑而生的思惑; 界擊思惑是三界九地所擊的思惑。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
| | 【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