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04]

  • 管理健康最好的方式:放下破事[113]

  • 中国十二时辰,诠释了我们的一[124]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182]

  • 学会给自己“刹车”[133]

  • 8个心灵成长与自我疗愈法则:我[105]

  • 接纳,是生命最好的温柔[148]

  •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145]

  • 作为一个修行人,你是否做对了[127]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无谶②[111]

  • 去靠近滋养你的人[159]

  • 人性的错误,就是赢了利益,输[14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佛陀对四种禅那的比喻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005   时间:2019-9-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9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佛陀对四种禅那有生动的比喻,这里常用的一个巴利语关键词是kaya。它的意思与身相当,也指除身体之外的其他事物,例如心关于身体方面的感知——名身,在禅那中,五入处都不运作,那意味着已经没有了身体方面的感知。

        因此,当佛陀在这四个比喻中说“他全身没有一个部分不被喜乐等覆盖,便可解释为他全部的名身经历,没有一个不被喜乐等覆盖。

        初禅好似泥球,相当于肥皂,浸泡泥球的水适量,不多也不少。泥球意味着强大的心,其中正念已局限在由晃动,寻与伺,创造出来的区域内。

        这里的水相当于彻底远离五入处世界的禅悦,泥球完全被水覆盖,象征着心已感受到强大的禅悦。正如水一样,禅悦与禅悦是彼此相续,不会间断的,水不过量,因此不会外漏,这是形容禅悦一直笼罩着心并融入心,且永远不会从心的领域外泄至五入处的世界。

        第二禅好似一池泉水,只有内在的涌泉注入,无外来水进入。池子代表心,没有外来水进入,指心远离外界的影响,连造作者也无法进入此禅那,这种密闭性是第二禅如磐石般安定的因。

        内在涌泉注入水池,代表内等净,即内在对于第二禅禅悦的信心,它使心完全放下,清凉入定,不再做任何移动。清凉代表禅悦本身,它从三昧生起,入定,进而遍布整个心灵,且整个禅那期间皆不变。

        第三禅好似莲花在水池中茁壮成长,水象征禅悦,莲花代表禅那中的心,水可以使莲花的花瓣和叶子感到清凉,但永远无法渗入莲花中。因为所有水珠都会滚落。清凉代表乐,滋润代表喜。就如莲花浸在水中一般,第三禅中的心只觉知乐(清凉)而喜(湿润)不会渗入。

        第三禅中,心持续经历如磐石般的安定,永远不会向外移动,就如莲花永远浸在水中一样。如同池水使莲花茁壮成长,第三禅的禅悦支撑着位于其中的心,此外,如同莲花从头到尾彻底浸润在池水中一样,第三禅独一无二的禅悦也始终遍布其中。

        第四禅好比人从头到脚盖上一块干净的白布,人代表心,布代表完全清净的舍与念,他是第四禅的标记。第四禅的心是无垢的,如白布般洁净——完全安定与等舍,毫无瑕疵。这种绝对的清净与安定,始终遍布全身,就如白布从头到脚完全覆盖人的身体一般。

        (1).禅那间的移动

        如先前所说,行者在禅那中完全无法移动,他无法让自己从这个禅那进入下一个,甚至无法让自己出定,他的一切控制力皆已短处。

        此外,禅修者的理解力也已经在深入的禅定总完全凝结,他根本无法觉知自己的经历,只有在出定以后回顾时才能辨识出那是禅那。

        因此,在禅那中,禅修者非但无法移动,而不只自己身在何处,更遑论去处了。那么,禅那之间的移动是如何发生的呢?

        例如一座有一连串四个房间的住宅,地板很滑,禅修者小心翼翼的滑进去,他无法做出任何多余的动作,所以,假如他只以细微的动作滑入房间,滑到第一个房间就会停住。

        如果动作大一点,就可能滑到第二、三、四个房间。这比喻说明了在禅那间移动的实际情况。

        禅修者在禅那中不做任何控制,他若以很小的动作进入禅那,就只能停留在初禅,若动作大一些,则可能到达二、三、四禅。禅修者只能在禅那之外决定动作幅度的大小。

        此处的动作是指放下。禅修者应在进入禅那之前修习放下,直到成为心的自主意向或自然趋势。若他放下一点点,则会停留在初禅,若放下更多,便能到达二三四禅。

        但如果他在禅那中,就无法提高放下的动作强度。禅修者可通过回顾禅悦的经验,或通过辨识所谓执著的障碍,在禅那之外修习放下。

        在心发现放下的美妙时,放下的意向会增长。有时我会观想,瞧,心,瞧,放下时还会有更多的禅悦。我借此教导自己顽固的心。心将因此学会更坚定的放下,或可能认出使禅修者无法体验更深刻禅悦的障碍(各个层次的执著)。这样心放下的意志力将会提升。

        另一个了解禅修者怎样在禅那之间移动的方法是回想千瓣莲花在阳光下开放。初禅可比喻为很接近中心的一层花瓣,阳光温暖它们,使他们绽开,露出里面更芬芳的一层花瓣。

        同样,安定的念给予初禅以温暖,使之绽开,露出更令人愉悦的第二禅,依次类推。

        禅修者拥有更多禅那经验后,就可以做到有计划的在禅那之间移动,开始禅修时,他可以依照预定的时间进入特定的禅那,当然这种做法只适合熟悉目标且通晓路径的资深禅修者。

        然而,即使是老练的禅修者,也要依循一定的路径方可进入特定的禅那。例如进入第三禅,必须依次通过初禅二禅,只不过他的行进速度可能快很多。

        (2).无色定

        在千瓣莲花的比喻中,最内层的花瓣中有四排代禅那,第八排是初禅,第七排是二禅,第六排是三禅,第五排是四禅,你可能会好奇,第一到四排代表什么?它们代表四无色定。佛陀从来不曾在经典中称这些无色定为禅那。

        四无色定包含,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定。四无色定延续了禅那所具有的以下特色:心持续远离五入处的世界以及对身体的一切认知;心持续长时间地如磐石般安定,无法形成任何思想或计划;理解力被冻结,以致禅修者彼时很难觉知自己的经历,只有在出定后才能恢复理解力;第四禅清净的舍与年,同样是每个无色定的基础。

        前三禅皆以不同的形式的禅悦为觉知对象,第四禅以纯净安定的殊胜状态为觉知对象,而各无色定均以纯净的,对心的感知为觉知对象,我称其为“心的基地”(即意处),因为它们是无色定安住的心理平台。无色定越深入,这些静止的心的基地就变得越发细微和空寂。

        第四禅的念强大且稳定,只关注远离五入处世界的心一境性的圆满安定。在心一境性的状态中,出世间的感知已取代了世俗概念。

        例如,当处于早期阶段的禅修者变得完全专注于当下,感知到时间的一境性时,出世间的时间感知将取代世俗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当他完全专注于当下时,一方面感到时间消失,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掌控了世界上所有的时间。

        在当下,时间是无边的,也是不确定、空盒无量的。我们只有先明白此理,方能理解无限与空是无色定的两大内涵。

        (3).空无边处

        从第四禅起,心能洞见圆满的安定,从而感知空间的绝对一境性,这是如实审视第四禅的一个要点,也是进入无色定的必经之道。

        在绝对一境性中,心所感知的空间是无限与空,类似某种无空间的状态,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空间——色,因此它与此后的禅定都称为无色定。

        (4).识无边处定

        在空无边处,空间已经毫无意义,空间消失了,对识的绝对一境性的感知取代了对空间的绝对一境性的感知。

        意识被同时感知为无限与空、无量与无边界,禅修者已经进入第二无色定,识无边处。

        (5).无所有处

        在识无边处,意识渐渐变得毫无意义,心在第二无色定专注于这一点时,对于意识的感知消失了,对空间的感知也早已消失,只剩下无所有的一境性,禅修者已进入第三无色定,无所有处。对无所有的感知将完全充满内心,并同样无间断地持。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 《长安与中国佛教》系列讲座视频欣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里的“空”是啥也不干吗?隆相法师:该干嘛干嘛去[389]

  • 九个比喻,说透人生[457]

  • 七种比喻,道尽人生[725]

  • 《妙法莲华经》的“妙”,“妙”在哪里?[1496]

  • 禅诗:六祖当年不丈夫[2416]

  • 禅宗公案:百年一梦[2379]

  • 《法华经》中七个精彩比喻[2213]

  • 两千多年前佛陀讲了一个故事,告诉你人生是什么![2375]

  • 《金刚经》中的“动态美学”特征[2885]

  • 《法华经》中的七种比喻[4968]

  • 禅那的奥秘[2133]

  • Vasubandhu on the Vatsiputriyas' fire-fuel analogy[6561]

  • The Future of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4774]

  • Ch'an metaphors: Waves, water, mirror, lamp[4068]

  • 魏晋“有、无”思想之研究[4617]

  • 禅宗语言中的比喻研究[491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