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5]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6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23]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3]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67]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4]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0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5]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0]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5]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赶紧看一下,你的福报还够不够你折腾?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6351   时间:2019-9-14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9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们修道人为什么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为要了苦的缘故。苦了了,便是乐。

        福,有应享的福和不应享的福。应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来的代价,能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东西,坐好汽车,可以享受一番。

        可是,要知道享完之后,就消福了,而在福报的银行就没有存款了。

        不应享的福,就是在本分之外求享受,由侥幸得来的福。好像强盗抢人家的钱,自己享受,这是不讲道理的享受,定会受到法律制裁。在福报银行的户头就透支了。

        应享的福,享完之后,就报销了福,何况不应享的福,硬要勉强享受?这不但消福,而且还要亏本。

        因为这种关系,福不可享尽,享尽就没有福了;苦可受尽,受尽则没有苦。我们做人,要明白这种道理。在困难的环境中,欢喜接受逆境,这样便无怨恨,也没有不满现实的心在作祟。

        研究佛法的人,其思想和行为,与世俗人正好相反。世俗人是顺着生死去造业,修道人是逆着生死来消业。无论在什么境界上,处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觉得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至理名言。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他虽有皇帝的智慧,可没有皇帝的福报。因为他的苦没有受尽。他前生是个沙弥,因为未到受具足戒的时候,就死了,所以还是个小沙弥而已。他做沙弥的时候,凡是搬柴运水的苦工,都由他来做,任劳任怨。天天做苦工,来护持道场。

        有一天,他到房顶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坠地而死。师兄弟就去报告方丈和尚。老和尚知道前因后果,想成就小沙弥,替他了苦。

        于是对大家宣布:这个小沙弥,做事不小心跌死,对道场有很大的损失。因为他犯了侵损常住的过错,要惩罚他。你们用马来把他的尸体拖散为止,免得买棺材埋葬。

        大家一听方丈的话,不以为然。师兄弟们发恻隐之心,不忍心这样去做。于是共议:我们是师兄弟,同修一场,应该把他安葬,不可用马拖尸。乃出钱买棺材安葬于荒山中。

        这个小沙弥,因为替庙做苦工,积有功德,来生为人,做了皇帝,身为崇祯。可是只做了十六年的穷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没有过一天好日子,都是在忧患煎迫中度日。

        这事是被好心的师兄弟害了他,使他的苦未能了尽。如果他们当时听方丈的话,用马拖尸,苦便了了,不会害得崇祯在煤山自缢,而为国殉难。

        福尽而死是真理,故当惜福少享福。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

        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

        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这也是以拨无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

        从因果上思惟,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

        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

        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劳累那么多的父母有情,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还不珍惜福报,反而以浪费为光荣吗?

        不但自己惜福,还要教育子女、学生惜福,为他们而惜福。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年冬天,她给儿子做棉衣,家里本来有丝棉,她把丝棉卖掉换成棉絮。

        了凡问她:家里有丝棉,为什么要换成棉絮?她说:丝棉太贵,卖了可以把钱送给别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样可以保暖。”了凡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样做就不愁孩子将来没有福!

        再来看反面例子:古时候有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次没有算对。

        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说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象流水一样用。

        家长也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孩子没面子。

        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子、寄生虫,百无一用。

        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们应当随学过去的祖师大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自己的生活可以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为什么说地藏菩萨与我们最有缘?[182]

  • 当你读懂这3句话,所有苦难都能过去![595]

  • 人的福气是有限度的,用完了就得受苦[631]

  • 把自己的心修好,比什么都重要[599]

  • ​你的静气,就是你一生的福气[611]

  • 福报从哪里来?高僧们这样回答[658]

  • 世上最厉害的福报,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762]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765]

  • 慈悲心重的人,才有福报和福相[1224]

  • 福报藏在这两个字里[966]

  • 当你读懂这3句话,所有苦难都能过去![1111]

  • 人贵知恩,贵在感恩[1126]

  • 珍惜资源,修福惜福[1496]

  • 你受的苦,会照亮你的路[1294]

  • 奉行惜福节俭的生活[1065]

  • 人的福气是有限度的,用完了就得受苦[1597]

  • 人不施恩,何来福报?人常行善,何来灾殃?[2180]

  • 天天都在等福报,那你永远是苦难者[1725]

  • 你是个有大福报的人吗?[2179]

  • 没有这两块砖的福报,你连站的地方都没有[164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