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01]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14]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7]

  • 邂逅秋,邂逅美好[10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6]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23]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2]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7]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2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65]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4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唱哭朴树,折服张爱玲,弘一大师作词到底有多厉害?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683   时间:2019-8-30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8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44岁的朴树在录音室里,唱到了《送别》里的那句“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蓦然哽咽泣不成声。彼时,距离这首歌曲的问世,已过去了一个多世纪。

        那年冬天,大雪纷飞,李叔同在雪里站了很久很久,依然忘不了挚友离别时说的那句话:“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回来后,李叔同写下了这首经典而悲伤的《送别》。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最怕突然听懂一首歌。而李叔同的一生又何曾不是在一场场送别中走过。

        他前半生名士,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通才大师,后半生告别绚烂归于平静出家为僧,法号弘一。他有过许许多多的身份,但无论为师还是为僧,都是生活里的一种修行方式,他只是做起来比旁人更认真,活得更通透。其实,他对待人生的智慧从未变过,都藏在了弘一法师的那八个字里。

        惜福

        1880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宅子,那是当地声名显赫的李家,宅子的主人叫李世珍。曾官至吏部主事,后来辞官从商,于年近六十八岁的时候,家里的侍妾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叔同。叔同小时候吃饭时,桌上的一粒米也不敢随意糟蹋掉。穿衣时,也会常常听见母亲的教导,要小心仔细不要把衣服弄脏了。

        等到开始学习练字,小叔同便拿整张的纸瞎写。母亲看到后,正颜厉色道:“孩子,你要知道,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父亲因病去世那年,李叔同还不到五岁。那时的李家到底有多少财富,小叔同还尚不知晓,他对物质也没有任何概念,但他已经懵懵懂懂地从父母和兄长的身上记住了惜福,就是珍惜眼前所有,而不是随意弃之。《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惜福之家,亦是如此。懂得惜福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必定向善。因为最高级的家教,是物质之外的精神影响,为人处世里正确的人生观,才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遗产。

        乐趣

        十八岁那年,李叔同与茶商之女俞氏结为夫妻。哥哥李文熙作贺礼的三十万元,便被他拿去买了心心念念的钢琴,也是从这时起,李叔同开始了他的音乐之旅。那会上海城南还有一个文会叫城南文社,每月都会举办文学比试。李叔同也跟着投了三次稿,没想次次都夺得了第一,并因此结交到了许幻园,两人与其他三位好友号称天涯五友,还一起成立了上海书画公会。

        当时年少春衫薄,老时候的贵家子弟们,谁也没有想过,纵使百万家业也会在动荡的时代中一夕全无。让李叔同更没有想到的是,他最终会以一首《送别》,永远怀念青年时的幻园。

        不久后,书画公会解散,李叔同相继经历了长子的夭折,母亲的离世。难以排解的不幸使他独自前往日本求学,并就读于日本当时美术界的最高学府上野美术学院,师从最有名的画家之一黑田清辉。除了绘画,李叔同还努力学习音乐和作曲,那时的他真正沉浸于艺术的世界,内心所有不安的情绪与忧思,都在无尽的温柔中得到了化解。

        “有人说我在出家前是书法家、画家、音乐家、诗人、戏剧家等,出家后这些造诣更深。其实不是这样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我的人生兴趣而已。”

        “我认为一个人在他有生之年应多学点东西,不见得样样精通,如果能做到博学多闻就好了,也不枉屈自己这一生一世。”

        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它是指不将自己比作器具只有一种用途,就好像人只知求一门手艺发财,而不懂得为自己寻找生活之道。其实这个“道”,便是人生乐趣,它无意功利,但能让你乐于此时,而不困于苦境。

        认真

        1914年十六岁的丰子恺入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未想过专攻绘画与音乐的他,此时最喜欢的是数理化,直到他遇见了老师李叔同。上课铃响,当学生们以为先生会迟到而随意散漫地走进教室时,李叔同已经端坐在讲台上,他总是先深鞠一躬,这节课便才开始。遇到学生上音乐课看别的书,他也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说道:“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同学站着等其他同学都出去了,才听到先生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听过后,就见老师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可以出去了。”

        又有一次音乐课,最后出门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以致于发出很大的声响。学生走了数十步,还是被满面和气的先生叫了回来。李叔同继续用他轻而严肃的口吻认真道:“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

        说完,又是对学生一鞠躬,等送他出门后,自己轻轻把门关上了。那时候的丰子恺情愿被其他老师骂一顿,也不愿面对李先生的开导,这种吃不消真让他想哭出来啊。

        但彼时,在其他院校都重视国文、算术和英文时,唯独这所第一师范是音乐和绘画成为了权威。师生对李叔同的敬仰,不仅是因为他学问好,更重要的是为了他的认真。李叔同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

        学生丰子恺在回忆恩师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

        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象个青衣,起老生象个老生,起大面又象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在浙江师范教书的经历,将李叔同身上沾染的名士习气洗刷干净,得以在传道的修行中感受清静与平和。这就像他小时候跟着母亲诵读佛经时的感觉,但比那时更清澈和明朗了。

        为了教学和信仰,李叔同常常在南京与杭州间两地奔走。终于有一天,朋友同他说了句:“与其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不如索性出家做和尚倒清爽。”那一刻,李叔同便是想明白了,做事做彻底,不干不净的很麻烦。

        《续小儿语》里说:“大凡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不论是为生活、为学术、还是为信仰,李叔同的人生智慧都离不开认真二字。其实这世上从不缺机遇和金钱,缺的永远是因为认真而发着光的人。

        自尊

        有一次李叔同到丰子恺家,学生请他坐到藤椅上,他便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丰子恺不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见老师每次都如此,就忍不住问了出来。

        李叔同说:“这藤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让它们避让。”

        起初听到的人,都会觉得好笑,但这却是李叔同对待生命的尊重。

        对贫贱低微的人礼敬有加,对富贵高傲的人不理不睬;对小动物关怀备至,对人却不冷不热。再幼小的生命都需给予尊重,再卑微的职业都有它的价值,每个人都喜欢别人尊重自己。

        其实想要被尊重,先要从尊重自己开始。弘一法师在给青年人做开示时,曾经讲过:“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如想做一位清静的高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他们怎样行,我也怎样行。”

        如果一个人拿平凡作借口,放弃努力而马虎做事,不说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连同自己也会瞧不起自己。

        因此,自尊万万不可随便。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1942年弘一法师的生命转过了六十三道年轮,于泉州圆寂。他终其一生度已度人,留下的光明犹如天心一轮圆月,挂在长亭外的古道边,永远陪伴着向善的人们。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弘一大师一番话,听得丰子恺满眼湿润,热血沸腾[257]

  • 凡事慢下来,是一个人最顶级的聪明[260]

  • 透视“食欲”背后的情绪真相[275]

  • 佛说两种慢人[758]

  • 慈悲心重的人,才有福报和福相[1265]

  • “面子”诚可贵 ,“里子”价更高[1045]

  • 因为一句“一切皆空”就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弘一法师:切莫误解佛教![1621]

  • 人贵知恩,贵在感恩[1144]

  • 珍惜资源,修福惜福[1518]

  • 奉行惜福节俭的生活[1083]

  • 弘一大师:一双手脚,原是为劳动而生[2299]

  • 弘一大师:“四大皆空”不是啥都没有 而是样样都有[1860]

  • 弘一大师:新年的“新”,在于改过自新[2181]

  • 2022开工大吉!弘一大师:万象更新时,改过自新也[1959]

  • 学佛人遇到霉运该怎么办?如何破解?[1803]

  • 佛弟子该怎样“报国土恩”?听听高僧大德怎么说[2835]

  • 中国的佛学,须由青年振兴起来,高僧对青年人的期盼![2206]

  • 惜福、修福、得福[2588]

  • 年青人学佛修行要注意这四点[2437]

  • 四大高僧居然是这样积累福报的![256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