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6日 佛学研究网
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一位异域老人为了济世利人,救度众生用自己身心诠释禅宗修行次第,留下禅门最宝贵最丰盈的文化遗产。
为了找到继承人,他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终于,他完成了任务,将要离开,于是设题考验弟子们的修行如何。
菩提达摩就要圆寂了,他召集弟子们说:“我的寿命快到了。死之前,我想证实一下你们的禅法修为到底如何,请你们将自己所悟到的说给我听听吧。”
大弟子首先站起来说:“我们不应该执著文字,也不应舍弃文字,而是应该把文字当做求道的工具。”
菩提达摩遗憾地说:“你只得到了我的皮。”
二弟子见师兄不行,连忙站起来说:“依我所了解的,就像庆喜看到了阿佛国,一见之后便再也见不着了。”
菩提达摩还是摇摇头,他说:“你只得到了我的肉。”
三弟子随后起来说:“地、水、火、风本来是空的,眼、耳、鼻、舌、根也非实有,整个世界无一法可得。”
菩提达摩回答道:“你只得到了我的骨。”
最后轮到最小的弟子,只见他站起身来,向菩提达摩三拜行礼,然后便站着不动了。菩提达摩哈哈大笑,说:“你已得到了我的髓。”
禅宗推崇的境界是一种无差别的境界。然而那种无差别的境界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是非常难的。首先是要超越语言的限制,因为凡是语言可表达的,必定是有差别的。
小弟子为什么得到祖师认可?请大家参一参吧!
修行讲究实证,依文解意,三世佛冤,但是离开了文字,又怎么来修心呢?听听达摩祖师的回答吧!
达摩祖师法语摘录
问:如果不立文字,那么以什么来修心?
答:你问我的那个,就是你的心。我回答你的那个,就是我的心。我如果没有心,我回答你的时候,这些见解从哪里来的呢?你如果没有心,你问我的时候,你的这些疑问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问我的,就是你的心。从无穷尽的大劫周期以来,一直到现在,以至于随时随地行为运动的那个,都是你的本心,都是你的本佛。
当下这个心,就是佛。这个道理也是如此。除了这个心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佛可得。离开这个心之外,去寻找菩提、寻找涅槃,是毫无凭据的。
自性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不是因果的转换。法,是心表达出来的东西。自己的心就是涅槃。如果说,心外有佛可得、心外有菩提可得,是毫无凭据的。佛和菩提都在什么地方?
好比有人用手去拿虚空,拿得到么?虚空有名称,没有形相,拿不出来,丢不出去,所以虚空是捉不住的。在这个心之外也是始终见不到佛的。佛是由自己的心而生的,为什么要在这个心之外去去寻找佛呢?一个又一个出现的佛,都只讲这个心,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如果说,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呢?心外既然没有佛,又怎么会见到佛呢?彼此说假话、彼此欺骗,不能了悟这个本心,反而被无情之物控制,失去了自由。这样都还不相信,自己欺骗自己,有什么好处?这不是佛的错,而是因为众生颠倒黑白,不觉悟、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
如果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就不应该在自心之外去求佛。佛不度佛,以自己的心去求佛,却不认识佛。所有这些在自心之外求佛的人,都是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的人。不要用佛去敬佛,不要把心拿来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也不制造善恶。
如果要求佛,只需要见性,见性成佛。如果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也没有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人,布施得福报,始终是求不到佛的。
如果自己不能了悟、不能明白,就需要借鉴善知识来启发自己,目的是让自己最终觉悟生死根本的道理。如果不见性,就不是善知识。如果不见性,即使十二部佛经都讲的出来,仍然不能免于生死轮回,仍然还是在三界受苦,永远都跳不出去。
过去,有一个受具足戒的和尚叫做善星,十二部佛经都能背诵,可他还是不能脱离生死轮回,就是因为他没有见性的缘故。既然善星都是如此,那么,现在的人能讲三五本佛经或者论典,把这些当成佛法,更是愚蠢的人。
《达摩血脉论》原文: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
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觅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分。若也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
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注:白话翻译仅供参考!
■ 《长安与中国佛教》系列讲座视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