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13]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20]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15]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12]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8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17]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37]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1]

  • 过好每一个当下[189]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42]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70]

  • 走路的力量[123]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佛教史第十八课:欧美佛教史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632   时间:2019-8-7   录入:wangwencui


    2019年8月7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与欧洲接触,可溯于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派遣传教师至印度境外弘传佛法之时。前二世纪后半期,希腊弥兰陀王则是最早信仰佛教的欧洲人。公元五至九世纪之际,耶稣教集中教会权力,佛教教义始渐失传于欧洲。十三世纪蒙古打通亚欧的交通,马可波罗两次造访我国元朝,把佛教介绍到欧洲世界。十五世纪末以后,由于欧洲殖民政策的结果,学术上的佛教研究再度勃兴,主要的国家有英、德、法等国。  

      而美洲佛教的传入,早在公元五世纪时已有佛教的弘传者从亚洲的堪察加横跨白令海峡,到达北美的阿拉斯加弘传佛法,特别是在中美洲,尔后被耶稣教及强权者所隐没。近代佛教的再传入,则要从美国谈起。一八七年左右,佛教随日本侨民迁至夏威夷而传入,约于一八九九年再辗转传到旧金山,佛教便正式踏上美国本土,同时也北传至加拿大。

        一、德国佛教  

      德国人性好沈思,是西方国家之中最早体会佛教真谛,并礼赞佛教教义的国家。十七世纪的莱布尼兹,十八世纪哲人康德,十九世纪初期的许多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及音乐家华格纳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佛教思想藉由这些哲学家、艺术家的啓蒙,于十九世纪得以在德国扎根。  

      一八一八年,德国开设第一个梵文、印度学研究所,迄今设立相关佛学研究所的大学已有许多,弘扬佛教义理的书籍刊物、机构亦陆续出现。一九三年,德国音乐家古斯出家,是德国第一位比丘,此后有许多德、法、美、荷人跟随学佛。纳粹政权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佛教受到影响。一九四五年,德国战败后,各地佛教团体又渐成立,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近几年来,佛光山与国际佛光会以建设人间净土爲主旨,正积极的建寺发展中。

        二、英国佛教  

      英国佛教早期以学术研究爲主,内容包括南传、西藏及大乘佛教。主要的贡献有:一八七五年蔡特斯完成最早的一部《巴英辞典》;一八八二年戴维兹成立「巴利圣典协会」,将巴利三藏及注释有计划地翻译成英文,而爲英国佛教的发展铺路;荷吉森在尼泊尔发现梵文贝叶经典,爲欧洲研究大乘佛教的滥觞;阿诺德的诗篇《亚洲之光》问世,被译成十多国语文,接引许多读者信仰佛教;狄斯罗斯着《西藏语文法》、《藏英大辞典》,便利了藏传佛教研究;斯坦因在敦煌千佛洞发现古经典文物,则引起西方学界对西域佛教的研究。  

      近代英国佛教则以孔兹爲研究大乘佛教的佼佼者,被誉爲欧洲佛学大师。  

      佛教在民间展开弘法活动,始于一九六年杰克森在海德公园的宣扬教义,此后佛教渐爲一般民衆所知,遂使佛教组织渐立,如「不列颠爱尔兰佛教会」、「佛教协会」、「西方佛教僧团之友」、「法光寺」以及专弘西藏、南传佛教的中心等。一九五四年,「摩诃菩提协会」在伦敦创建「伦敦佛教精舍」,是南传佛教在欧洲的第一座佛寺。  

      一九七年代,日本佛教传入英国,以禅宗、净土真宗及真言宗爲主。中国佛教除了太虚大师曾于一九二八年至英国弘扬佛法外,目前佛光山在英国已有数个道场,国际佛光会也设有协、分会,以推广人间佛教。

        三、法国佛教  

      西方首先以系统化的方法来研究佛学的国家是法国。一八二六年布诺夫与德国拉森合著《论巴利语文》,而开西方研究巴利文风潮;尔后,在巴黎组织「法亚协会」,并首开以梵、汉、藏文版本对照的翻译法,更开啓佛学研究的风气,故有「欧洲佛学研究之父」的称誉。继之,在梵文翻译上最重要的人物是列维,校译有安慧的《唯识三十颂释》、无着的《庄严经论》等,爲佛教哲学与历史研究开辟新天地。法国大乘佛教另一位著名学者是蒲仙,他最大的贡献是将世亲的《俱舍论》译爲法文,爲研究说一切有部的先驱。  

      一九七五年,越南沦爲共军统治,移民法国的越南人开始设立佛教团体;日本禅宗、日莲宗与西藏的佛教也纷纷传入,并建立据点。中国大乘佛教的弘扬,则始自一九二八年太虚大师的弘化。一九九一年佛光山亦前往建寺,目前已有多所道场设立。国际佛光会也设有协、分会,积极弘扬人间净土。

        四、美洲佛教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日本侨民大量迁入中、南美洲,佛教的信仰也随之传入,但语言的障碍,佛法的弘传,仍停留在亚裔侨民中。但是这个时期的藏传式佛教已渐流传,形成两大主流:一爲日本禅宗、「日莲正宗创价学会」,二爲藏传佛教。当学禅的风气开始在白人社会开展时,许多禅学中心与禅修道场便因应而生。而日本禅学泰斗铃木大拙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佛学,对佛学研究的发展,亦功不可没。又「创价学会」因战后美军由日本撤回而传入,至今已成爲美国最大的佛教宗派。一九七年代因中共武力进入西藏,喇嘛纷纷逃离,部份辗转来到美国,于是藏传佛教在美国奠基。  

      中国佛教方面,则有圣严、显明、净海、浩霖等诸位法师陆续前往弘法建寺。一九八八年,佛光山在洛杉矶创建西来寺,国际佛光会总部也在此成立,十年来举办了各项活动与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拓展人间佛教事业。至今,佛光山已在美国兴建了二十多所道场,并创立西来大学,成立国际翻译中心。如此结合教育、文化的弘化目的,实爲推动美洲佛教的本土化,发展属于西方社会文化的佛教。  

      一九九二年起,佛光山再将弘化脚步延伸至中、南美洲,目前在巴西、哥斯达黎加、巴拉圭、阿根廷等国设有道场,国际佛光会也成立协、分会,因此爲美洲佛教的弘传打开人间佛教的大门。

       
    五、俄国佛教  

      俄国佛教真正有历史可考是在十七世纪时,由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族卡尔米克人及布利亚人传入。一七四一年,俄国伊丽莎白女皇下诏,敕封可汗喇嘛爲佛教最高行政首长,因此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其后,布利亚的佛教寺院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僧侣的地位更形提升。  

      十九世纪后,在沙皇的鼓励下,佛教的研究及经典的翻译大爲兴盛。其中,最具名望的是多尔耶夫喇嘛,他曾被任命爲达赖十三世的宗教顾问,并且爲西藏与苏俄的外交关系穿针引线。一九一二年得到达赖支持与授命,在圣彼得堡建卡拉加哈跨(kalacahakra )寺,每年定期举办法会与结夏安居,是第一座在欧洲国家首都举行佛教仪礼的佛寺。  

      一九二九年,斯大林当政,大肆毁佛,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情况才获得改善。苏联政府开始准许佛教建造寺院,被放逐国外的学者也陆续回国,美、韩、印等国的佛教学者开始到苏联授课,佛教又在学术研究浪潮的推动下渐露曙光。一九九三年,国际佛光会在圣彼得堡与莫斯科成立协会,有助于佛教在俄国的传播。  

      目前欧美许多国家都已有佛教的传播,特别是国际佛光会所推动的人间佛教,更是遍及于大小国家中。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纪念汤用彤:58年前的今天,他走了[2583]

  • 佛教史第十九课:新兴教团的开展[3457]

  • 佛教史第十七课:东南亚、南亚佛教[3541]

  • 佛教史第十六课:韩国佛教史[2595]

  • 佛教史第十五课:日本佛教史[3149]

  • 佛教史第十四课:西藏佛教史[4160]

  • 佛教史第十三课:民国佛教史[3898]

  • 佛教史第十二课:宋元明清佛教史[3392]

  • 佛教史第十一课: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3004]

  • 佛教史第十课:隋唐佛教史[3120]

  • 佛教史第九课:译经事业的开展[2317]

  • 佛教史第八课:南北朝佛教史[3187]

  • 佛教史第七课:魏晋佛教史[2292]

  • 佛教史第六课:佛教的东传[2831]

  • 佛教史第五课: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3644]

  • 佛教史第四课:印度诸王朝的佛教[2096]

  •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4005]

  • 佛教史第二课:经典的结集[3060]

  • 佛教史第一课:僧团的成立[3259]

  • 从佛教史探讨生活禅与禅生活 [李志夫][328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