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着许多弟子到一个国家去教化众生,这个国家的人见到释迦牟尼佛来了,就把门关起来,没有人布施,也没有人恭敬佛。佛已到这国家,但和这国家的大臣、人民无缘,没有人来欢迎。
可是当摩诃目犍连来时,国王、大臣,及人民皆向他恭敬顶礼,广设供养,很多人争著供养。佛弟子看了这情形,均不明白,便请问佛:‘为什么佛到这国家没有人供养呢?而佛的弟子摩诃目犍连来到这国家,却个个争着供养,这是怎么回事?
佛答:‘这是往昔的因缘。’在无量劫以前,目犍连和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国家,目犍连在山上打柴,释迦牟尼佛在山下领路。
他最讨厌蜂,而目犍连最喜欢蜂。释迦牟尼佛那时在因地,常用烟来熏蜂,而目犍连被蜂螫痛了,他也不用烟来熏蜂。
反发愿‘我将来得道,我要先度蜂,这些修罗性的众生。’生生世世后,这些蜂变成这个国家的人。蜂王为国王,工蜂为人民。
释迦牟尼佛因讨厌蜂,曾用烟来熏蜂,所以到这国家,没有人来欢迎,国王大臣人民也不供养他。而目犍连发愿获道证果后,要度这些蜂,所以今生遇到一起,这些国王、人民就争着来供养。由这点我们知道因果之重要,所以一定要发愿。
如果是普通的世间的一个老师自己被拒绝,而学生受欢迎,会怎样想呢?会不会生起嫉妒障碍?或者你的同事比你更受欢迎,你会如何想呢?
佛陀不会像我们一样,于事生种种心,因为佛陀知道往昔的因缘。
同样的人面对同样的人事环境,结果却不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净界法师:不管发生什么事,莫向外求
整个一心三观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内观,就是安住清净心。从今天开始,不管发生什么事,莫向外求!
你向外求,你就落入无量的生死茫茫的业力大海,落入因缘所生法,那谁也救不了你了。如果你现在什么事还都要找出一个为什么,还要讲出一个理由,那你就完蛋了。修行一旦内观以后,人生没有理由,就是一个历练,没什么理由。我的人生是假借这种人生的因缘来启发我自性的功德,借假修真。
所以第一个,养成内观的思想。就是遇到事情,把这个能量,把它变成开显自性的力量,不管是顺逆。
第一个内观,第二个离相,就是空观。我们遇到事情的刺激,第一念一定有情绪,我告诉你处理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处理,就是本来就没有,我现在有,那只是暂时的,那只是生命的一个假相而已,我不理你,我不跟你互动,相信佛菩萨,它自己会消失;你跟它互动,那你就牵动很多过去的因缘,那就没完没了了。
因缘,我们现在没办法断它,但是起码让它沉淀,就是不要再相续了。
所以当你的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情绪,它一定会把过去的因缘现出来,你跳进去,那人生就没完没了了,那你跟它的因缘就错综复杂了。你要处理因缘你就回不来了,你知道吧!那这个账就不好算了。
你有这个情绪,一定有过去的业力,你要跟他没有这个业力,我讲实在话,他讲什么话你也不会快乐也不会痛苦,诸法因缘生,你跟他没有因缘,你怎么会快乐呢?
如果说:哎!奇怪,我跟他讲话我就会不高兴,这个过去有业力,你懂吗?你说:哎!我不高兴!我要去处理它,那你们两个就没完没了了!
所以我们相信佛菩萨,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放下它,因为它是暂时的,这是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它是个生灭心嘛,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是一个生灭的假相,如此而已。
内观,离相,第三个就是关键的,借相。我们不能只是消极的破妄,不是走出过去,要开创未来。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