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5]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6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23]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3]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67]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4]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0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5]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0]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6]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989   时间:2019-7-7   录入:wangwencui


    2019年7月7日    佛学研究网

        第二次经典结集后,佛教分化为上座和大众两大部派,史称‘根本分裂’。直至佛灭四百年为止(公元前后),两大部派又次第的分化,称为‘枝末分裂’。从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在佛教史上称为‘部派佛教’时期,这是意味佛教的发展处于部派林立的状况。此四百年间的佛教,在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等仁王护持下,获得长足的发展,不仅开始向国外传播,也使得三藏圣教更加丰富而完备。

      佛教从原始的和合一味演变到部派林立,主要是由于佛教所处时空改变所致。佛教由恒河中、下游逐渐向外弘化,因各地的风俗、语言、师承等文化背景不同,在戒律和教义的因应调适上自然产生差异。而原有多闻、持律、头陀等根性差别者,在距佛日遥后,经辗转传授、修习,彼此间的差异就更显著了,于是僧团开始分化。

      第二次结集导因于东西方比丘在地域上的差距,而对‘十事’的戒律看法不同所引起。东方毗舍离原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的地区,而西方则属婆罗门化区,思想自然趋于保守严谨。因此,第二次结集后,终究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佛教僧团分裂为:倾向严谨保守的西方上座部,与倾向开放进取的东方大众部二大派别。

      上述‘根本分裂’的原因乃南传佛教所载,北传则主张发生于阿育王时代的‘大天五事’之争才是主因。大天比丘对于阿罗汉身心境界与修持证果提出五项新说: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这是教义看法上的不同,结果支持大天的人数较多,组成大众部;反对的长老上座,组成上座部,并远移至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

      根本分裂后,随著对戒律、教义见解的差异,两大部派又再度分化,大约一直持续到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发展的主流转入大乘为止,此即所谓的‘枝末分裂’。部派的总数、分化的过程、原因、年代和名称,南北传文献所记载各有不同。或以创始者立名,或以其所处地点立名,或以主要教义立名。其中以大众部、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经量部最为兴盛。部派虽多,其分化系统可简化为:一味、二部、三系、四派。一般而言,以四派为主轴,而次第分化为二十部。

      部派发展路线及其兴衰史,与印度诸王的佛教政策有密切关系。在阿育王召开第三次结集和派遣传道师弘化印度境内外后,上座部(分别说部)声望如日中天,甚至远播锡兰、缅甸等国。到了迦腻色迦王时代,因‘说一切有部’结集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因而在迦湿弥罗一带形成了领导地位。反之,弗沙密多罗王在中印度的毁佛法难,也使佛法中心转移至南方与北方。

      此外,三藏圣典方面,则有特殊的发展。各部派因竖立自家宗风,因此,不论律藏或经藏方面均各有传承。此二藏虽因自宗立场的不同而有增删的情况,然大体上与原始佛教时期的组织、体裁、内容相同。另外,具有独立体裁的论藏,则是在这一时期才完备。故部派的特色,就三藏圣典来说,即在于‘论藏’(音译为阿毗达磨)的发达。尤其各部派为彰显自宗的思想教义,遂直接促成阿毗达磨的研究学风,因此部派佛教又称‘阿毗达磨’佛教。

      现存各部派的阿毗达磨以上座部系为主,南方巴利铜牒部及北方说一切有部早期各有七部根本论,尔后更有《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大作陆续问世。而大众部的根本论书称为‘蜫勒’,因未传译,今仅得《分别功德论》。

      部派佛教思想发展繁杂,但基本上仍以大众部和上座部为中心。大体而言,上座部重视原始经义的分别疏释,在现实生活上趋于学术理论化,尤其主流派说一切有部的学究气味太浓,致与人间脱节,后被大乘佛教贬为小乘者,原因即是在此。因此,在印度的上座部逐渐没落,锡兰所传的分别说部(赤铜牒部)便成为上座部佛教的代表。相对的,大众部着重佛陀的根本精神,对于经法重于贯通古意,并且融入新知,而在现实生活上的修持则是要求人间化,因此,大众部终于发展成为大乘佛教。


       
    《长安与中国佛教》系列讲座视频欣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文字禅的发展兴盛[609]

  • 净慧长老生活禅与佛教中国化的传承发展[821]

  • 纪念汤用彤:58年前的今天,他走了[2570]

  • 佛教这六句话,句句精华,再忙也要看看![3746]

  • 由佛之四大教法谈佛法的弘扬与发展[2610]

  • 百丈怀海与中国禅宗之发展[2678]

  • 云门宗在舒州地区传承与发展研究[4271]

  • 佛教史第十九课:新兴教团的开展[3445]

  • 佛教史第十八课:欧美佛教史[3614]

  • 佛教史第十七课:东南亚、南亚佛教[3529]

  • 佛教史第十六课:韩国佛教史[2582]

  • 佛教史第十五课:日本佛教史[3141]

  • 佛教史第十四课:西藏佛教史[4142]

  • 佛教史第十三课:民国佛教史[3876]

  • 佛教史第十二课:宋元明清佛教史[3365]

  • 佛教史第十一课: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2983]

  • 佛教史第十课:隋唐佛教史[3112]

  • 佛教史第九课:译经事业的开展[2309]

  • 佛教史第八课:南北朝佛教史[3175]

  • 佛教史第七课:魏晋佛教史[227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