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10]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3]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8]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3]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5]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16]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60]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38]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20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4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1佛教艺术 >> [专题]d1佛教艺术 >> 正文


    佛教戏曲的历史与发展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122   时间:2019-6-1   录入:wangwencui


    2019年6月1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与中国戏曲有着密切联系。魏晋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形象、佛教仪式及佛教思想逐步融入早期戏曲中,促进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佛教影响中国戏曲最主要的是佛教史实,诸如出自佛经的故事以及观音显迹、僧尼高风、僧俗交通、神僧异行等,这些内容作为戏曲创作素材,丰富了戏剧的内容。

      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载:“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目连救母”为佛经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唐代即有《大目连犍冥间救母变文》,说的是目连之母刘氏,生前悭吝作恶,死后堕入地狱。目连是个孝子,他求佛救度其母。佛祖让他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这样便能使其母得救。后来母子同升天界。这出戏在当时能连演8天,可见情节已较为曲折复杂。剧中将佛教关于轮回报应、冥界地狱、礼佛敬僧的理论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以佛经故事为题材、影响广泛的一出戏。在宋代戏曲剧目尚不多、排演经验亦不足的情况下,这样的连台戏对戏曲剧本创作和表演有重要借鉴作用。目连戏内涵丰富、生命力极强,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均得以保留,是佛教与中国戏曲结合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戏曲在佛教的影响下,产生和保留最多的是观音戏、目连戏、布袋和尚戏、达摩戏、济公戏、度脱戏、西游记系列戏以及众多的高僧、神僧戏等。这方面的作品有关汉卿的《泗洲大圣锁水母》、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尚仲贤的《洞庭湖柳毅传书》、郑廷玉的《布袋和尚忍字记》、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杨讷的《西游记》等50余部。

      《月明和尚度柳翠》,从主题到细节都取自佛教,可以看作是借佛教内容增强戏曲艺术效果的一个典型例子。剧中讲述南海观音净瓶中的柳叶,偶染微尘,被贬到人间,转生为美女柳翠,在杭州沦落于风流场中,罗汉月明奉命化身和尚度化柳翠。该剧宣传了佛教清净生活的美好和超脱尘俗的精神。情节充满人情味,有些对白还颇具哲理。

      《布袋和尚忍字记》讲汴梁富户刘均佐为罗汉转世,他积钱守财,自私自利。弥勒佛化为布袋和尚前往开导,终使刘均佐信佛,并成为护法罗汉。这部戏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与佛教思想结合起来,在宣扬佛教四大皆空超脱思想的同时,又显现中国传统观念和神仙故事情节,语言浅近风趣,比喻贴切生动,情节生动曲折。

      佛教变文对中国戏曲也有一定影响。六朝时佛教产生了一种佛经讲唱形式,谓之“唱导”,主要是宣讲佛理、演唱佛教故事或史诗传说。南朝梁代僧人慧皎《高僧传》(卷15)说:“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民众需要,又将讲经文改写成白话,以吸引更多的听众。这种具有表演性的变文艺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到了唐代,俗讲已相当发达。这时的俗讲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听众已遍布各阶层。为适应这种需要,僧、俗作者以原有的俗讲题材为基础,汲取中国古代说唱文学的表现形式、手法,编写出变文,以供俗讲之需,使这种形式自成一体,并相对固定下来。在僧俗作者参与的这种再创作过程中,变文的内容在佛教经义、佛经故事的基础上,逐步增添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题材。前者如《降魔变文》、《庐山远公话》等;后者有《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等。变文语言通俗易懂、讲唱结合、情节曲折多变、富于传奇色彩,每事均喻佛理,创作意图明确。这些特点对中国的说唱艺术,如诸宫调、鼓子词、弹词、平话的形式和创作手法均有明显影响。如《降魔变文》,讲述佛及其弟子们战胜邪魔的故事,表现了正义者勇敢、坚定、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扬善抑恶,褒贬分明,符合中国民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类似题材、内容、情节和结构形式的变文,稍加改编,即可成为一出好戏,故南戏、金院本、明清传奇及历代杂剧中,都有由变文演化而成的剧本。

      佛曲也是影响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佛曲是以乐曲旋律配以佛经偈颂谱成的歌曲或描述佛教精神的乐曲。佛曲先于佛教传入我国,在早期的传播和影响上也大于佛教本身。

      到南北朝时,佛曲传入的途径增加,数量增多,影响渐广,并日益与中国传统戏曲结合。《隋书·音乐志》载:“西凉者……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旧唐书·音乐志》也说:“自周隋以来……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典度皆时俗所知也。”在敦煌发现的史料中,唐代佛曲就有200多首。在《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及《佛祖统记》等书中,还记录了不少佛教音乐家,其中少康、文淑、段善本等成就卓著,影响颇大。这些佛教音乐家,在灵活运用佛曲的同时,还注重学习中土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民间艺人和教坊效法的对象

      中国戏曲在思想、题材、形式等各方面,受印度文学及佛教经典之影响甚大,如京戏中之‘西游记’、‘目莲救母’、‘白蛇传’等脍炙人口之名作,内容均充满佛教之因果思想;另如佛曲、宝卷、变文及长篇之弹词等讲唱文学,亦受佛偈文体之影响而产生,尤以‘佛所行赞’关于八王分舍?利之一段,俨然戏曲形式之对白,更奠定了元人杂剧之基础。然较具佛教文学价值者,以明、清之传奇为多。其中最著名者为‘劝善金科’、‘归元镜’,前者为钦定戏曲,为源自盂兰盆经之民间传说|目莲戏,故传播至广;后者全剧分为四十二分,系取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之义,其中之曲白皆源自藏经之语录,故可视为佛教之戏曲。其他以佛教为主题之著名传奇尚有‘弥勒记’、‘茯苓山’、‘享千秋’、‘无底洞’等。又戏曲中之乐歌部分以佛教为主题者,最早为隋?唐之乐府,如‘普旡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刊行于明代永乐年间之‘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乃歌赞诸佛名称之名曲,为散曲中最珍贵之资料,共计南北曲调四百余种,二一七七首。其版本以永乐原刊为最早,永乐十五(1417)至十七年间曾颁行天下,令所有民众赞诵,以得劝恶修善之功德。

      除上述外,另如‘天雨花’、‘笔生花’、‘安邦定国志’等著名弹词,系源自佛偈之样式体裁;郑廷玉之‘布袋和尚’、吴昌龄之‘唐三藏西天取经’等杂剧,系将佛教高僧之事?迹加以改编而成。另如元代无名氏之‘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杂剧,出典为?六度集经卷二、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之鹿女故事;李好古之‘张生煮海’杂剧,出典为贤愚经卷八大施抒海品之故事。


       
    到喜马拉雅,听《吴言生讲佛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文字禅的发展兴盛[624]

  • 净慧长老生活禅与佛教中国化的传承发展[840]

  • 虎虎生威:佛教中国化历史中的“虎文化”[1809]

  • 舍利的历史与象征[2750]

  • 探案东坡诗[2399]

  • 佛教这六句话,句句精华,再忙也要看看![3764]

  • 由佛之四大教法谈佛法的弘扬与发展[2628]

  • 在大相国寺感触历史与文化[2775]

  • 百丈怀海与中国禅宗之发展[2690]

  • 晚明唯识学复兴的历史与价值[2618]

  • 云门宗在舒州地区传承与发展研究[4284]

  •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4009]

  • 浅析佛教题材缂丝织品的传承和发展[3880]

  • 宗教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关系 [卓新平][3490]

  • 第八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 关中·外缘”在西安举办[4662]

  • 佛教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交融与发展[2920]

  • 从“不立文字”看禅宗的发展[4534]

  • 《碧岩录》与文字禅的发展[5598]

  • 素食的历史[2854]

  • 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与发展[744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