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47]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33]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28]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90]

  • 做人,不能太飘[126]

  • 原来随和,是一种能力[104]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18]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203]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81]

  • 学会哄自己开心[167]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85]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8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讲经并非让人“高不可攀” !看那些高僧大德如何另类弘法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514   时间:2019-5-22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5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浙江省佛教协会、山东省佛教协会、辽宁省佛教协会和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协办的“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2019巡讲活动于5月13日正式启动。目前,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巡讲团兵分两路,前往浙江富阳、辽宁绥中、浙江临安、山东青州四地开展讲经弘法活动,新一年的讲经活动拉开帷幕。

        同时,5月20日上午,2019年藏传佛教第十五届“拓然巴”高级学衔授予暨第五届经师资格评定活动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举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在京接见第十五届藏传佛教“拓然巴”高级学衔获得者,并合影留念。根据藏传佛教的学衔考试制度,要获得“拓然巴”的头衔确实十分不容易。法师除了要进行三年紧张充实的学习,最后还要通过严苛的辩经考试、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才能斩获“拓然巴”头衔。

        虽然在讲经交流活动中获得名次、成为“拓然巴”都十分不容易,但讲经在佛教界一直广受欢迎。因为自古以来,讲经便是佛教优良传统的传播之道,是以直到今天法师们依旧会投入大量精力去学习讲经。实际上,讲经也并非就晦涩难懂让人“高不可攀”。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讲经的另类打开方式,消除众人的“望经生畏”!

        首次开讲收获粉丝的佛陀

        佛教讲经说法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至释迦牟尼佛。

        当初,佛陀出家,他的父亲净饭王派遣使者随侍其修道。然而到了鹿野苑,五位侍者看佛陀成日与村中儿童聚集一处,无心修道放弃苦行的模样,便想舍之而去。

        正当他们五人决定不再理会佛陀时,佛陀走进了大门。他全身发光似的,走的每一步都显现出罕见的精神力量,那像能透视的目光,把侍者们原想给他白眼的意念全然改变。

        只见佛陀慈和地开口:“兄弟们,我己找到了大道,我准备也让你们知道。”

        所有人都对佛陀的说话半信半疑,久久无人回应。最后,侨陈如鼓起勇气吞吐地说:“你半途弃道,吃饭喝乳,又和村童一起,你怎可能会证得解脱之道?”

        佛陀并未感到生气:“我的好朋友,我从来没说过谎。我如今证得大道,也希望让你们证得。你们将是第一次听我说法的人,这些都是我直接体证的。”

        佛陀的声音充满威严,让五位侍者瞬间没有了疑虑,不自觉合上掌来望着他,倾听佛陀的说法。

        佛陀平和地开口:“兄弟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致两条极端的路径。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这两种压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并不需要我们对苦恼逃避或抗衡,而是令我们可以直接面对痛苦,因而得以把痛苦降伏。它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我就是依这八正道而得证了悟、解脱和自在的。”

        佛陀又说“兄弟们,世上有四种真理,我叫它们四圣谛,分别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消灭痛苦。这就是我刚才解释的八正道。八正道培养我们去留心察觉地生活。念念专注又可使我们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彻悟之后,我们便可以从苦痛中解脱出来而得到自在与安乐。我是会带你们行这条觉悟之道的。”

        正当佛陀解说着四圣谛的时侯,侨陈如突然感到心里有大光明映照,他的脸上泛起欢乐。佛陀指着他向众人说说:“侨陈如开悟了。”

        五个人合掌向佛陀鞠躬,请求佛陀收他们为徒。他们便是佛陀首次讲经收到的第一批“粉丝”。

        可见,讲经的内容其实也是相当贴近生活,并非高深莫测。

        万人拥趸的玄奘大师

        我国家喻户晓的“唐僧”玄奘大师其实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讲经师。

        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留学期间,以他超人的天赋、过人的语言和教理功底,很快就跻身于受持五十部论典的十大法师之列,并获得了极其尊贵的礼遇。

        学业圆满后,玄奘大师离开那烂陀,游历五年,四年后返回。戒贤论师对这位关门弟子非常喜爱,让他留校任教并寄以厚望。

        期间,有一婆罗门外道来到那烂陀寺挑战,书论点四十条悬于寺门,声称有人能驳倒他,他情愿输脑袋相谢。这是印度宗教辩论的古老习俗,一旦输了就要搭上性命。

        一连几天,无人敢出去应战。为捍卫那烂陀寺和佛教的尊严,玄奘大师请戒贤论师等为证人,与婆罗门展开论战,逐一驳回对方的四十条论点,婆罗门哑口无言,心悦诚服。围观的人们对这位中国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传颂,说玄奘大师是罗汉转世。

        公元641年冬天,戒日王请玄奘大师在国都曲女城公开演讲,应召而来的有18位国王、3000多佛教名家、2000多婆罗门教及外道的信徒,还有那烂陀寺的全寺僧众。

        那一天曲女城万人空巷,全城的人蜂拥而来看这场盛会。

        戒日王亲自主持仪式并扮成帝释形象,执白拂侍于右;鸠摩罗王扮成梵王形象,持宝盖侍于左。在两位国王的中间,玄奘端坐宝座高声宣讲大乘佛法,并且事先声明,如听众中有人能驳倒任何一个字,他情愿被砍头。

        然而从早到晚,没有一个人对大师的论点提出异议,没有一个人和大师辩论。第二天、第三天,第十八天,天天如此。

        最后一日,会场内外万众欢腾,人们争相将荣誉献给这位东土僧人:大乘僧人因大师弘扬大乘佛法,称戴他为“大乘天”;小乘僧人也对他佩服得不得了,称之为“解脱天”。

        直到今天,玄奘大师仍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僧人。

        另类讲经段子手梦参长老

        在当代,同样有一位出色的讲经大师。你能想象得到一位大德高僧同时也是一位“金句”频出的段子手吗?梦参长老便是这样的人。

        长老最擅长讲《华严经》与《地藏经》,其中的大部分已经被制作成了视频音频软件,广为流传。

        有一次,在谈及佛经中提到的“因果关系”时,梦参长老深入浅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做了解释。

        “我们要相信因果,现在受的都是因果报应,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无始劫来,生生世世,六亲眷属经常不停地轮转,这其间的因缘说也说不清楚!

        善因恶因,善恶因果业报就是这样来的;佛菩萨的加持与否就看自己是否心诚。

        至于如何求呢?用一颗诚诚恳恳的心去求求消业障,业障消失了,福报自然现前。

        知道自己现在所受的,都是自己过去生所做的,现在想解决问题,从今后别再做。不做就不再受;以前的,我今生受了还了,还了之后就不再受。

        举个例子,譬如我们诵《地藏经》、或《金刚经》,就不再堕入三恶道,因为我们的心和念及所有意识的活动都没有堕三涂的念头;念头没有了,身体不行,怎么会再堕入三恶道呢?

        修行就是把心看好!看看自己一天之中起了多少好念头,起了多少利益他人的念头?又起了多少个坏念头,起了多少害他人的念头?我们的身若是清净,心也清净,这样进佛堂拜佛,都是清清净净的。”

        不知梦参长老这样解释,还让你感觉到佛经的“难以接近”吗?

        确实,讲经说法是寺院的立身之本,需要大智慧。但同时,这也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法门,是释放佛教正能量的重要途径。

        正如同佛教能跨越千山万水从印度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发芽、生生不息,成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与历代高僧大德前赴后继、四处游历、讲经弘法的辛勤付出分不开的。

        但是,如今讲经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也是在不断创新践行人间佛教精神的新方式。

        我们也期待着法师们的精彩演讲,将佛法弘扬到更遥远的地方去!

     

        ■ 《长安与中国佛教》系列讲座视频欣赏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玄奘大师圆寂纪念日:他不是“御弟哥哥”,他是“玄奘法师”[259]

  • 玄奘对敦煌石窟的影响[976]

  • 从释迦牟尼看“佛”字的内涵[1704]

  • 佛教故事:“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的传说[1874]

  • 汉唐佛教讲经[1333]

  • 《心经》的神奇来历[2188]

  • “心”的佛教之最终成熟--从释迦牟尼到马祖道[1763]

  • 我们始终不平静,问题出在哪里?[2042]

  • 《心经》的神奇来历[4813]

  • 玄奘大师两字遗言激励后人千年[2134]

  • 玄奘的戒学生活、伽蓝见闻与律学观点[2254]

  • 迎奥运圣火的遣唐船,玄奘竟与它有不解之缘?[2200]

  • 玄奘大师的般若因缘[3140]

  • 佛法是师道,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1906]

  • 西游记里的三藏法师与《心经》[3149]

  • 辩法求正道,讲经渡人也度己[2000]

  • 玄奘:一个偷渡的思想者(下)[2106]

  • 玄奘:一个偷渡的思想者(上)[2170]

  • 他用十年磨砺心志[2197]

  • 故事|“留下的只能是贫僧的尸骨,留不住贫僧的心”[197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