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11]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05]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10]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0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36]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10]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58]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51]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61]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66]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57]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佛陀教诲下成就的女神范儿 最关键是这一点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250   时间:2019-3-8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3月8日  佛学研究网

        很多人因为佛教经典中提出女性的一些习气毛病,比如女性懦弱、善妒、烦恼多,而认为佛教歧视女性,因此有种说法,佛教中女人比男人地位低。

        其实佛教本身并不歧视女性,而是后人的有意引申。佛陀指出女性的习气毛病,只是帮助她们更好的修行,而不是歧视。

        更何况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就是众生平等,一切佛法都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佛陀又岂会自己将自己的教言打破呢?实际上佛陀一直都在救助女性,并帮助她们成就。

        在佛陀时代,一些利根的女人,在佛陀教诲下一鸣惊人,令人、天,甚至大菩萨都刮目相看,可谓是妥妥的女神范儿,并且因为她们的智慧,使得后人也得到无尽的利益。

        01 末利夫人问佛陀女人的命运

        末利夫人是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妃子,她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很有智慧,她是一名佛弟子,经常听闻佛的教导。

        有一次,末利夫人前来祇园精舍拜望佛陀,并以衣食、医药、卧具等物供养大众比丘。佛陀亲为末利夫人说法,使其大受教益。后来,末利夫人特意向佛陀请教道:“世尊!能否向您请教一些有关女子方面的问题呢?”

        佛陀慈祥地答道:“末利夫人!你有什么疑问,尽管提吧!”于是末利夫人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为什么有的女子长相丑陋,一生贫穷,且无有威力?

        第二,为什么有的女子长相丑陋,然家资无数,却无有威力?

        第三,为什么有的女子长相虽丑,然资财无数,且大有威力?

        第四,为什么有的女子长相端庄,不仅家财万贯,并且威力具足?

        佛陀对于末利夫人的四个问题,分别回答如下:

        第一,有的女子心怀瞋恨,不行布施;若见他人布施时,竟心生不悦。久而久之,这些女子便会愈加丑陋,人见人厌,自然是恶名流布。

        第二,有些女子极易动怒,但是她们能够常行布施,但当她们见到他人发达之时,心中不免怨天尤人。这样的女子因瞋恚而丑陋,因布施而富足,因嫉妒而恶名。

        第三,有些女子易起瞋恨,但其不仅能做到常行布施,见到他人升官发财,却能随喜祝贺。这些女子因瞋心而丑陋,因布施而富足,因随喜而有威力。

        第四,一些女子心无瞋恚,不恼于人,性情温和,心地善良;处处体恤孤寡,时时布施行人。当他人兴旺发达时,能由衷欢喜赞叹。这样的女子,因不瞋而相貌端庄,因布施而衣食无缺,因豁达而饮誉四海。

        佛陀最后对末利夫人说:“佛教反对宿命论,却主张“相由心生,命自我立”。末利夫人!作为女子,只要她心怀慈悲,常行布施,且奉行十善,那么她不仅是世间最富足的人,同时也是世间最美的女子!”

        这段问答就是末利夫人善于观察世间女人命运的智慧体现了。

        在佛教中最看重的就是智慧,女人是否可以成佛,具足像佛那样的一切种智呢?当时的阿罗汉,甚至大菩萨都不敢说女人可以即身成佛的话。

        在法华会上,龙王八岁的女儿—龙女“立地成佛”,可真是刷新了当时大众的三观。

        02 八岁龙女 即身成佛

        在《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有一段叙述八龄龙女即身成佛的故事。娑竭罗龙王有一个八岁的女儿,她善根深厚。

        一次文殊菩萨在龙宫代佛说法,她深深感动于无上微妙的佛法,就随菩萨前去礼佛,听佛陀宣讲了《妙法莲华经》。

        当时一位智积菩萨对文殊菩萨说:“大德文殊师利!我请问你,像佛陀宣说的《妙法莲华经》,甚深微妙,世所稀有,若有众生勤加精进,遵照此经修行,能不能很快成佛呢?”

        文殊菩萨说:“大德!据我所知,娑竭罗王的龙女年方八岁。她听闻佛陀讲说此经以后,就已经证得陀罗尼了。”

        智积菩萨表示这事不可思议,智积菩萨摇摇头,表示难以相信的样子。文殊菩萨解释这个龙女利根上智,确实得证陀罗尼。

        智积菩萨仍然以不信的口吻说道:“文殊师利菩萨!我见到佛陀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来,修学难行的苦行,积功累德,从未中断,然后方成正觉;我不信八岁的女孩,可以如此迅速成正觉。”

        龙女忽然出现,并向智积菩萨礼拜,旁边的舍利弗尊者也不相信,就和她说,这个事情叫我们难以相信:“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五障缠身,云何能得无上佛道?”

        龙女即以无价宝珠献佛,佛接受了。

        龙女说,献珠时间快不快?

        “很快”,智积菩萨和舍利弗尊者都这么说。

        “请你们运用神力观看,我马上就能成佛,比献珠的时间还快上几倍!”

        龙女说后,会中大众看见龙女忽然变为男子,具足菩萨万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在大宝莲华之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普为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演说无上甚深微妙之法。

        八岁龙女成佛的公案一直激励着后来学佛的女性,但是并不是每个女性都有龙女这样深厚的福德和利根。

        在佛陀时代,也有女人遇到了家庭不和谐的痛苦,比如,不孝的儿子,面对如此令人绝望的困境和痛苦,又该怎么面对呢?

        03 摆脱痛苦 往生净土的韦提希夫人

        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韦提希夫人因儿子阿阇世王的忤逆不孝杀父囚母,自己险些被亲儿子所杀死。在牢狱之中,韦提希夫人伤心绝望产生了对娑婆世界的无比厌离之心。

        佛陀慈悲为她展示十方佛国净土,韦提希夫人对佛陀说,愿意往生阿弥陀佛所教导的西方极乐世界,最终,她带领五百侍女一起往生净土,得到了永久的安乐和解脱。

        韦提希夫人是凡夫,也向后世之人示现“你只要发愿持名,就能往生净土!”

        此外,《大宝积经》中八岁的妙慧女童,向佛陀提出的断惑开悟的问题,震惊四座。

        《维摩诘经》中的天女,深得大乘佛教空性妙意,将轻视女性的佛陀大弟子舍利弗,当场变成女身,并且告诉佛弟子,不应该有男女性别上的分别心,要懂得在自性上努力修行。

        佛教经典中一个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讲述了佛教提倡的众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的思想,正如《涅槃经》中所云:“如来性是丈夫法故,若有众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男儿身,我说此辈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女儿身,我说此人是男子。”

        佛陀在告诉我们成佛只在自性上用功夫,而不在男女形象上起差别。最关键的是有无真正的智慧。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女性是生命的来源,在我们这个世界,虽然女性有其固有的弱点和优势,但只要有智慧,就可以培养起真正的女神范儿。

     

    《长安与中国佛教》(41集)讲座(吴言生主讲)上线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以开心[111]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248]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慧![357]

  • 爱自己,胜过爱你的手机[1004]

  • 如何增长智慧?如何预防魔事?如何降伏烦恼?快读《宝积经》![387]

  • 说话的智慧:觉者说法的次第[408]

  • 做最合适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375]

  • 知人不评,知事守口,知理不辩[428]

  • 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458]

  • 笑着吃亏的,都是聪明人[449]

  • “观世音”以耳根圆通著称,为什么不叫“听世音”?[719]

  • 人最大的智慧,是要有自知之明[650]

  • 没有智慧的“慈悲”只是善良的傻瓜[591]

  • 楼宇烈:很多文化人信了佛教,反倒没文化了……[795]

  • 智慧的念佛法[647]

  • 醒醒吧!没有智慧的“慈悲”只是善良的傻瓜[1091]

  • 人性最大的愚蠢,是自以为是[706]

  • 没有这四样,善良就是傻[750]

  • 人不开心的根本原因:智慧不够[967]

  • 终日寻春不见春,一无所求即智慧[73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