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 佛学研究网
01 保持正念,察觉生命的实相
世间大部分的人是盲目的,只有少数的人明白正法;一如只有少数的鸟脱离罗网,少数的人往生善趣。(偈174)-摘自《法句经》
有一天,佛陀在阿拉维讲授生命的无常。佛陀说:“请正念现前地观死:生命是不确定的,死亡是确定的,人总有一天要面对死亡。”
佛陀也劝诫大众要经常保持正念,察觉生命的实相。他也告诫大众:“如同手持木棍或长矛的人在面对敌人和其他有毒、危险的动物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一般,对死亡有正念的人也会保持正念面对死亡,因此会往生善界。”
很多人无法领会其中的涵义,但一位十六岁的纺织女清楚明白佛陀的深意。说法后,佛陀返回祇树给孤独园。
有一天,佛陀透过天眼观察世间,明白那位女孩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再度前往阿拉维说法。当这女孩听到佛陀和数百位比丘再度莅临说法时,也想前去听法,但他父亲却急需一些纺织用的线轴,她于是快速绑好线轴,然后出去找父亲,想把这些线轴交给父亲。路上,她在听法大众的周边停留了一会儿。
佛陀知道这女孩一定会来听法。佛陀也知道,这女孩一定要在前往纺织机之前听闻佛法,而不是离开纺织机后才来听法。因为她的生命即将消失,而她往生何处仍不确定。所以当年轻的纺织女孩出现在听法大众的周边时,佛陀仔细注视她,而当她发现佛陀注视她时,她放下篮子,恭敬的走向佛陀。佛陀就问她四个问题:
“你从何处来”?
“我不知道”。
“你要往何处去”?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吗”?
“我知道”。
“你知道吗”?
“我不知道”。
大众听见她如此回答佛陀的问题,都认为她对佛陀不恭敬。佛陀就问她的回答是什么涵意。
她说:“世尊!既然你知道我从家里来,所以我认为你第一个问题是问我的过去世是什么,我就回答:【不知道。】第二个问题问我的来世要往生何处,我回答:【我不知道。】第三个问题问我知不知道有一天会死亡,所以我回答:【我知道。】最后的问题问我知不知道何时会死亡,我回答:【我不知道。】佛陀听完她的解释后,称赞她的解释。她也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证得初果。
然后,她继续前往纺织机所在的房子,当她抵达时,她父亲正坐在纺织者的座位上睡觉。这时候,她父亲突然醒来,却意外的拉动纺织梭,结果,纺织梭的头打到女孩的胸口,以致于当场死亡,而往生兜率天。
她父亲这时候伤心欲绝,泪流满面,但也明白生命无常,就前去面见佛陀,请求允许他加入僧团。从此以后,他成为比丘。不久之后,更证得阿罗汉果。
看完这个故事,也许很多人会想,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亡啊,为什么我得不到佛陀救助呢?并且世间这么多苦难者,佛陀、菩萨不是大慈大悲吗?为什么不现身救度?
02 莲池大师:为何菩萨不现身救度我们?
暗暗奇怪现今造业的人多,信佛的人少,菩萨既然度众生是无休无止的,为什么不分身示现,劝化诱导迷误的众生。
而且昔日佛法流传到东方,自汉朝直到宋 朝元朝,善知识不断的出世,多的像鱼鳞排列一样。元朝和本朝初期,还能见到有一两个,到现在为什么几乎听闻不到有这样的人?
如果地藏菩萨的愿力是度尽众生,观音菩萨号称没有刹土不现身的,那怎么还能忍心遗留下没有得度的众生,也有不现身的刹土呢?
想了很久,才明白菩萨是随缘度众生,众生无缘那就不能得度。
比如月亮在天上,本来是没有拒绝水中显现的心,是水自己不清静,月亮也无法在水中显现。何况现今末法时期越来越深重,心的尘垢越来越多,菩萨固然时时刻刻都在度众生,但众生没有受度的地方,所以想在浊水中看到明月,怎么可能呢?
原文: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
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
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之生。亦有不现之刹耶。
久而思之。乃知菩萨随缘度生。众生无缘则不能度。
喻如月在天上。本无绝水之心。水自不清。月则不现。况今末法渐深。心垢弥甚。菩萨固时时度生。而生无受度之地。是则临浊水而求明月。奚可得乎。
《长安与中国佛教》(41集)讲座(吴言生主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