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43]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02]

  • 过好每一个当下[158]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11]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38]

  • 成年人相处最舒服的五种状态[116]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83]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2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65]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66]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4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4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3菩萨信仰 >> [专题]c3菩萨信仰 >> 正文


    菩萨道的精神所在!如何成为一个菩萨?
     
    [ 作者: 济群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3197   时间:2019-2-20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2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佛说十善业道经》

        这段经文讲四无量心,这是菩萨道的精神所在。我们学佛是为了超越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成就圆满的人格——成佛。成佛先要行菩萨道。菩萨的特点,就是要有慈悲济世的胸怀,这要从四无量心开始修学。

        1.慈无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慈,是与乐,就是给人快乐。一个人如果拥有慈的心态,他就能做到‘于诸众生不起恼害’,对于一切众生不会生起一种恼害的心理。因为一个人有慈的修养,随时都会想著给众生带来快乐、幸福,他自然不会去做恼害众生的事。

        2.悲无量

        ‘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悲,是拔苦。与乐是慈,拔苦是悲。悲,是把众生从烦恼痛苦的深渊里拉出来,放到快乐的、幸福的地方去。所以慈悲的定义,就是与乐拔苦,给大家快乐,解决人家的痛苦,这就是慈悲。

        佛教所讲的慈悲,与基督的博爱,儒家的仁有些相似,但更深、更广,思想境界更高。基督教讲博爱,并没有让我们去爱异教徒。儒家讲仁,也是内外有别。他们都不及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什么叫无缘大慈呢?无缘就是不讲条件。世间上的人,给人家好处,总是有条件的。这个人跟我有关系吗?他是不是我的亲戚朋友?会不会影响到我的事业?我有没有必要帮助他?帮助他对我有好处吗?先反覆计较一番,然后再施展慈心。而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慈悲众生,是不讲条件的。在菩萨的心目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只要人家有困难,他就乐于帮助,不讲究任何条件,这就叫‘无缘大慈’。

        什么叫同体大悲呢?同体,就是把众生和自己看成是一体的。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菩萨要拥有这样一种胸怀,就像《维摩经》里讲的维摩居士,人家问他为什么病了?他说,‘因众生病故,所以我有病’,因为众生病了,所以他才会生病,这就有点类似母亲对待儿子一样。当儿子生病的时候,作母亲的就会很著急,甚至会著急得宁愿她死,也不要她儿子生病。母亲对待儿子的这种心情,就接近于‘同体大悲’的精神,可惜母亲的这种胸怀太窄了,不是‘无缘大慈’,因为她不会对待一切人,对待别人的儿子,她就没有这种胸怀了。

        菩萨的修行是把母亲待儿子的胸怀扩充到无限,称为无量。四无量心,就是范围无限的意思。无量,以一切众生为物件。所以一个人要想修四无量心,可以从他的亲人开始,把对自己儿子、兄弟、姐妹、父母的慈悲,进一步推广到自己的亲戚朋友,再进一步扩展到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最后再把这种慈悲扩展到自己的怨家仇人,再把待人的慈悲心推广到一切众生,能够设身处地替一切众生著想,慈悲心就算修成了。到这个时候,才能做到‘悯诸众生,常不厌舍’。

        3.喜无量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喜,就是随喜,随喜是相对嫉妒而言的。通常人们总有嫉妒心,因为有了嫉妒心,就不能随喜。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培养随喜的心态。随喜心态的培养,首先要从我们的儿子、夫妻、亲戚朋友身边开始培养,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我们要马上随喜赞叹,生起欢喜心。接著,把这种对亲人的欢喜心再扩展到陌生人身上,乃至跟我们有利害冲突的人,对他们取得的成就和荣誉,我们也要随喜赞叹,感到由衷地高兴,而不是口是心非地说恭喜恭喜。我们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欢喜心从一个乡村扩展到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然后再从人类普及到一切动物身上。我们要对一切生命,一切有情做出的荣誉事情,那怕就是那么一点一滴,也要由衷地感到高兴,这就叫随喜,这就是喜无量心。

        ‘见修善者心无嫌嫉’。怎么样检验我们有没有喜无量心呢?就是当你看到别人修善的时候,是欢喜的心态,还是嫌疑、嫉妒的心态?如果是欢喜的心态,你就有了随喜功德,如果你看到人家做好事,心里很难过,并讨厌他,甚至嫉妒他,这说明你根本就没有喜无量心。

        4.舍无量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舍,是平等的心态,就是要怨亲平等,对怨家和亲戚朋友都一视同仁,在顺境、逆境面前,不起爱恨之心,以平常心平等处之。把这个心态推广到任何环境,推广到一切人的身上,一切众生的身上,这就是舍无量心。

     

    《长安与中国佛教》(41集)讲座(吴言生主讲)上线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六波罗蜜成就了菩萨十种自在[224]

  • 佛教如何看待“爱”?宗舜法师:佛教不是爱的宗教[309]

  • 菩萨因何名为“观世音”[400]

  • 菩萨的十种自在[522]

  •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来历[457]

  • 慈悲的四重境界[442]

  • 灵魂的品级[568]

  • 恒观菩萨,万物皆可言修行[704]

  • 你是境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转?[850]

  •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702]

  • 慈悲的力量[730]

  • 一切修行,归根结底都是“修心”[893]

  • 怎样才名为菩萨[730]

  • 南怀瑾: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932]

  • 慈悲心重的人,才有福报和福相[1243]

  • 南怀瑾:佛菩萨才是多情人[1127]

  •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765]

  • 爱别人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925]

  • 你的慈悲善良,蕴藏着你的大福报![991]

  • “观世音”以耳根圆通著称,为什么不叫“听世音”?[141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