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改变认知、改变圈子、改变人生[10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竭[126]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82]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47]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124]

  • 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是有原因的[127]

  • 看清一个人,无需日久,只要三[136]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45]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69]

  •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11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80]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3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苏东坡与四位高僧不得不说的趣事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427   时间:2019-1-30   录入:chengshangyun

     

    2019年1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对于苏轼的热爱,是我们这个善忘的民族持续了近千年的事情。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苏轼少有大志,幼时其母程氏亲自教他读书。一日读《范滂传》,苏轼慨然谓其母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其母道:“汝能为滂,吾顾(岂、难道)不能效滂母耶?”长大以后,苏轼即通经史,日著文千言,后中举,并得到欧阳修的器重。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被诏为翰林知制。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出调补杭州通判。后因以诗讽刺时弊,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遭到弹劾,贬至黄州。在黄州,苏轼筑室于东坡,日与田夫野老相游于溪山之间,因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苏轼先后被召为礼部郎中、翰林学士兼侍读等职。绍圣三年(1096),再次遭谤,贬至惠州,三年后又被贬到琼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纵观东坡居士这一生,在仕途上可谓几起几落,坎坷不平。多亏他学佛,性情豪放,不以为意。他曾在自己的一张写真上,戏题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亲近钱塘圆照法师

        东坡居士接触佛教比较早。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他就亲近过钱塘圆照法师。当时,钱塘圆照法师正大弘净土法门。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东坡居士请人画了一幅阿弥陀佛像,用来超荐父母,并作颂曰: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
    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
    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
    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
    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如投大海中,如风中鼓橐。
    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
    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
    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
    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

        此后,东坡居士每至一地,都要随身带上这幅阿弥陀佛像,并且告诉人说:“吾往生公据也。”

        在贬居黄州期间,东坡居士也是一有空儿就去附近寺院游观,以遣心中之失意。

       一天,东坡居士往城南安国寺焚香默坐,克已悔过。从了一会儿之后,他突然觉得身心皆空,当即便领悟到罪垢之性了不可得。

        亲近庐山常总禅师

        东坡居士后来还结识了庐山东林常总禅师(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

        一日,东坡居士游庐山,夜宿东林寺,与常总禅师谈论无情说法之话头,豁然有所省悟。黎明的时候,他便作偈呈给常总禅师,偈曰: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同时还有咏庐山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礼玉泉皓禅师

        东坡居士还参礼过玉泉皓禅师。在荆南,他听说玉泉皓禅师的机锋峻烈,人莫敢触,于是他便起了竞胜的念头,想看看这位老和尚到底功夫怎么样。

        一天,东坡居士微服求见。

        玉泉和尚问:“尊官高姓?”

        东坡居士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

        玉泉和尚便大喝一声,说道:“且道这一喝重多少?”

        东坡居士被问得无言以对,于是便礼拜。

        东坡居士后从黄州移居汝州(今河南临汝),临行前,他特地去高安(在江西境内)向他的弟弟苏辙辞行。到高安的头一天晚上,苏辙正与真净克文、圣寿省聪联床共宿,夜间三人都梦见自己迎接五祖师戒禅师。第二天东坡居士便到了。他们一起相谈甚欢。后来有人认为东坡居士是五祖师戒禅师的转世,就是从这里来的。

        亲近佛印了然禅师

        在众多的禅师中,与东坡居士交往最密切,时间最长的要算佛印了然禅师(庐山开先善暹禅师之法嗣),他俩之间有不少妙趣横生的诗禅酬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回味无穷的佳话。

        有一天,东坡居士去看望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道:“此间无座榻,不及奉陪居士。”

        东坡居士趁机戏道:“敢暂借和尚四大为座榻。”

        佛印禅师回答道:“山僧有一问,居士若道得即请坐,若道不得,即输却腰间玉带。”

        东坡居士欣然同意了。

        佛印禅师说道:“居士适来道,借山僧四大为座榻,只如山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居士向什么处坐?”

        东坡居士被问得无言以对,只好留下玉带,大笑而出。为了表示纪念,佛印禅师亦以云山衲衣相赠。

        事后,东坡居士作了三首偈子,呈佛印禅师: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悟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换得云山旧衲衣。”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此亦悠哉。
    锦袍错落浑相称,乞与徉狂老万回。”

        佛印禅师亦作二偈谢东坡居士:

    “石霜夺得裴休笏,三百年来众口夸。
    争似坡公留玉带,长和明月共无瑕。”

    “荆山卞氏三朝献,赵国相如万死回。
    至宝只应天子用,因何留在小蓬莱?”

        除此之外,后人还以此二人为引子,演绎出了许多其他的佳话。

        东坡居士晚年病重将逝,临终前,门人钱济明侍立于床前,问道:“公平日学佛,此日如何?”

        东坡居士道:“此语亦不受。”

        后径山惟琳禅师前来看望他,提醒他说:“先生践履至此,更须著力。”

        东坡居士应声道:“著力即差。”

        说完便庵然而逝。春秋六十六岁。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印禅师:世间谁是无事人?[835]

  • 读懂苏轼这7首禅诗,世间万事,不过如此![1516]

  • 精神的突围——东坡的黄州岁月[1900]

  • 藻饰万象:苏轼题画诗与佛教[2431]

  • 庐山:一座因"奇秀山水"扬名海内外的匡庐"弥陀佛国"文化与自然景观"博览园″[8361]

  • 苏轼悲天怜悯的《焰口召请文》 ,震憾灵魂最深处[2418]

  •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2699]

  • 苏轼:最好的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5962]

  • 故事|慧远:净土宗的初祖[4412]

  •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圆寂纪念日:他带123人亲见阿弥陀佛[5732]

  • 分分秒秒、一念一行,就是我们所经历的人生[2610]

  • 有心与无心:一字之差,两种境界[2509]

  • 你能克服这三件事,才是真正的高境界![2238]

  • 苏轼佛禅思想 [刘书乔][4291]

  • 苏轼与罗汉的因缘[王鹤琴][5007]

  • 苏轼与高僧的趣事[3877]

  • 庐山千年佛灯之谜[4339]

  • 苏轼的佛教情怀及与禅僧的交游 [杨曾文][6909]

  • 苏轼诗文中的佛学思想[5561]

  • 苏东坡与佛印论禅:本空非有[613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